第6章 寻找巨人国 一

从合欢台顺着栈道下山进入波谷,恰如进入了一个奇幻的梦境。一路上,数不满的瀑布群组成了异彩纷呈的水帘,有的壮美,有的婉娴,有的荡气回肠,有的如少女般娇羞。

水是生命的源泉。凡有洁净的水流动的地方,万事万物都显得灵动。失去水源,就仅剩苍凉。

没有污染的流水一般呈翠绿色和宝蓝色。这两种颜色配上青色摇曳的竹林,便让人不由自主地徜徉在梦幻之中。以至让人感觉连呼岀的气息都充满浪漫情调。置身其中,我不得不承认,波谷是我平生所见识过的最美丽最灵秀的大峡谷。

曾经,我听说过有关天下的水都流入归墟的传奇。这个传说尽管有夸张的成分,却也道岀了海纳百川的博大和壮观。如今设身处地,在震撼人心的流水声中,我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叹服。同时,沿途我看到了各种类型的竹子。其中的一种,高达数十丈,比大号的汽油桶还粗。这种墨绿色的大竹,在上古传说中,名叫涕竹。

古人对竹子的依赖和运用由来已久。可以说华夏文明的产生和传承与竹子有莫大关联。曾几何时,古人用竹子建屋造房,制作生产和生活器皿,制作武器,烧竹炭以作越冬的储备,甚至图画和文字铭刻在竹简上的历史都相当漫长。这其中,古人运用竹子做竹筏、竹排乃至造船航行,应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壮举。而建造能够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扬帆远航的大型船只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涕竹。然而,后世的人在阐述远古航海史时,用居高临下的眼光表述的皆是木船的制作和构造。研究的尽是木质结构的运用,深究的是粘胶和制漆。一再忽略的却是竹的轫性和耐水性。

后人习惯于用当代的眼光和思维去权衡远古,所以人类历史有相当多的篇幅,不过是出于后世的臆断和似是而非的揣测。以至后世有部分学者刚愎自用地认为,古人在撰写《山海经》这部论述华夏文明最伟大的鸿篇巨著时,根本没有海的概念。这种荒谬的言论显示岀现代人莫名其妙的傲慢和丧失创造性的偏执与狭獈。

我们在波谷里行走了四天,待走岀大峡谷,便见到了无比辽阔的大海。

站在沙滩上,能见到造型各异大大小小的竹船。有的船有几十层楼高。我毫不怀疑乘坐这样的庞然大物出海,能够环游世界。

最简便的船是取涕竹的一节一分为二,推入水中持竹篙就可以划行。

有人说,大海与江河湖泽的最大区分在于,积蓄在海中的水因含有大量沉淀的盐分,所以又苦又咸。但江河湖泽的水流入大海之前,却多半又甜又甘。这真是奇妙的过渡。可是水本身并不含盐分。因此沉淀在大海中的盐,只能解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