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不可一日无朕,朕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
汉王朱高煦,确实是个人才。
相貌能力都酷似永乐帝,高大魁梧,英勇善战,性格坚毅,在靖难时屡立战功。要知道,靖难起始时,永乐帝当时是燕王朱棣,只有几千王府亲兵,要对抗大明中央政府百万军队。好几次战败时,朱高煦及时出现在父亲面前,救了父亲性命,又反败为胜。
这不是仅靠努力就能办到的,要有极强的全局掌控力,战况的判断力,还有对军队的号召力,才能这么一次次及时出现。
可以说,没有朱高煦非凡的军事才干,永乐帝不一定能赢靖难之役,至少不会那么顺利。史书上说汉王,“悍勇无赖”,很多人认为这是恶评;殊不知,这就是汉王象父亲永乐帝的证明。
所以在靖难战场上,燕王朱棣曾经拍着二儿子的肩膀说:“勉之!世子多疾!”有感动,有激励。朱高煦把这当做父亲的许诺,奋勇作战,极力拥戴,终于燕王登基,成了永乐大帝。
然而,过了忐忑不安的漫长期盼等待,永乐二年,永乐帝居然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凭什么?
朱高炽腿有残疾,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半点也不象永乐帝的英武霸气。靖难时他唯一的功劳,是守北平城,虽说也不容易,但那是徐皇后和道衍和尚帮忙的。为人又极书生气,所谓“宽和仁厚”,在朱高煦看来,这位大哥倒和烧死的建文帝蛮像的。输在这样的大哥手中,朱高煦实在是不服气。
难道只因他是长子,是洪武二十八年太祖册封的燕王世子?朱高煦想不通。也不愿意想通。
这十年来汉王不断反省,当初一是轻信了父亲的承诺,更重要的却是低估了文臣的力量。永乐帝立太子时,朝中分为两派,靖难功臣的武将们都支持朱高煦;朝中文臣们信奉立长立嫡,又倾佩朱高炽的仁厚,大部分都是太子党。
朱高煦当时以为有战友武将们的支持,就能稳占上风。却没想到永乐帝下马治国,开始倚重文臣,几个内阁学士又日日在耳边念叨,居然最后文臣们赢了!解缙这种书生,和靖难之功一钱关系也没有的,居然说话比拼死打下江山的武将,比如兵部尚书邱福,都管用!朱高煦实在是没有料到。
所以要翻盘,首先要拉倒一批太子党文臣。这个不难,皇帝多疑,连第一红臣解缙都轻松找到茬子贬黜成功。其次要拉拢一批文臣,这个却不容易。下了几年功夫,也没有拿下什么重量级的。好在还有时间,那就自基层开始!
大家都知道,太祖朱元彰废除了丞相制度,本准备自己做劳模,一身承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