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惮驱驰向辽远,张骞犹说到天河”
********************
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便有很多沿路国家的使臣跟着一起回大明,参拜朝贡,瞻仰天朝风光。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永乐帝的慷慨接待。
而这第五次下西洋,有诸多国家的使臣随船队回国:麻林,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沙里湾泥,剌撒,溜山,忽鲁谟斯,古里,柯枝,甘巴里,锡兰山,南渤里,苏门达腊,满剌加,爪哇,彭亨,急兰丹,占城。共十九个国家的使臣,在大明吃喝玩乐了几年,这就要坐郑和的船回国。
永乐帝念及这些使臣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无非是仰慕中国忠诚大明,于是又大加赏赐,锦绮沙罗彩绢绸缎,茶叶青瓷,麝香樟脑甚至雨伞铁鼎等等大明特产,流水价自内府库中搬出,流入这些使臣的行囊。
瑈璇捧着拟就的诏书进宫,正见到海寿在指挥小太监们搬东西。瑈璇急忙上前恭恭敬敬行礼道:“伴伴在忙呐?”
海寿回头见是瑈璇,含笑道:“是啊,都是赏赐各国使臣的。”瑈璇张望了下:“哇,可真不少。”
海寿叹道:“这些物事在大明寻常得很,到了西洋番国可就稀罕。这些使臣都恨不得多带些,除了圣上赏赐的,还向圣上讨要。圣上一向慷慨大方,这每次光赏使臣就要许多银子。”
瑈璇听说过,郑和前四次下西洋的十年之中,这只近三万人的船队仅仅从内府中就支取了六百多万两白银,而当时大明的国家收入,每年也就三百万两。朝中不少大臣反对下西洋,就是因为实在太花钱了,这其中反对的最厉害的就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自永乐之初就是户部尚书,管全国财政。永乐帝大手大脚惯了的,不顾靖难兵戈初定,要封赏功臣,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发大军问罪安南,起北京宫阙,疏通运河,造大报恩寺,等等这些都需要万万两银子。夏原吉绞尽脑汁,耽精竭虑,发展农业,移民垦荒,进行盐铁税务改革,为这些大手笔提供巨大的资金。可是还要造船,下西洋,赏赐番国!
瑈璇笑了笑,不敢多说,海寿示意:“圣上在里头呢,进去吧!”
瑈璇见过永乐帝,待要呈上诏书,永乐帝摆摆手道:“念!”
“奉天承运,大明皇帝诏曰:朕奉天承大宝位,君主天下。抚有四海,如天地覆载,日月照临。际天所覆,极地所载,莫不归于德化之下;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不悉归于涵养之内。我太祖高皇帝扫胡元之敝习,正华夏之彝伦,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朕亦体上天之心,施恩布德,洋溢乎天下,施及四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