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愚蠢的男人来说,彰显自己聪明的主要办法,就是读书、背书。其实老师和父母说的是错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多读书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
“我遇见你,我记得你,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
图书馆是一个非常非常特殊的地方,这里沉静安详,书架上却满满的都是人的万千思绪,有的激昂、有的深沉、有的香艳、有的…嗯…猥亵。
当然,更多的是一片死寂,如同深不见底的水潭。那位管理员大妈,主要工作就是把借书证换成代书牌,再把代书牌换成借书证。你能想象到她是文革前的北大正牌本科生吗?她每时每刻都在聚精会神的打着毛衣,神态安详而满足。
二楼留着八字胡的那位大叔,永远穿着一件蓝色的中山装,套着黑色的套袖。换代书牌的时候,他正耐心的趴在一本大辞典上。我好奇的看了看,毕竟在那个时候,配着图片、色彩这么鲜艳的书不常见。
“葡萄牙的百科全书。”这位大叔向我解释。
“你会葡萄牙语?”我问。
“闲的无聊,自学一点。”八字胡的声音比他的个人形象温柔的多,“我以前学的是德语。”
“学葡萄牙语很难吧?”我敬畏的问。
“不难,”八字胡友好的说,“比匈牙利语容易。”
用微积分练脑子的看门老头、苦练篆书的复印室管理员、精研气功的清华物理学硕士……总之,这座学校的图书馆就是一个文雅而疯狂的地方,想象力可以展开翅膀,在狭小阴暗的书架间尽情的飞翔。比如,四楼那位周易专家坚决守住古籍书库的大门,拒绝一切形式的调岗;他的搭档则是另一位文革前的北大本科生,另一位热爱织毛衣的老大妈,奇妙的是,这两位老大妈是大学同班同学。
几十年了,他们之间应该发生过点什么吧?
是什么让这些聪明的人放弃了五光十色的诱惑,默默的守在这个清贫而单调的地方?是难以抗拒的命运?是充满个性的选择?还是爱情?
我觉得,应该发生过什么。
如果不发生点什么,实在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智商和大好的时光。
我抱了很多书,选择了一个最偏僻的角落坐下。打开一本书,各种念头突然中止了。时间流逝的很快,当我忽然抬起头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了。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我静静的看着外面的民居和民居间喧闹的街巷,突然发现,自己对图书馆是压抑不住的喜爱和痴迷。如果有一天,我失恋了,这真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地方。
我就这么傻乎乎的想了很久,以至于有人在我面前站得不耐烦了,轻轻的咳嗽了一声。我哆嗦了一下,回过神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