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九零后逐渐迎头赶上的今天,由于社会形态逐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出外打工,年轻人们很少去工地当小工了,大多是销售、管理、贸易等现代热门行业。就是没有文化的年轻人也不爱去工地受苦,也想着做个买卖,开个店等,做一些轻便的行当。本书中的李可德所处的社会环境集中反映了八十年代那批农村的打工族,无所适从,只有一个去向,那就是建筑工地。那里不用动脑,只要有双手,有把力气就能挣点苦力钱。如果有更好的去处,或是更好的选择方式,我想,李可德也不会去建筑工地。或许,也正因李可德有了那些不平的经历和艰苦环境下磨砺的基础,才使他在后来的人生发展中,遇事冷静,处事果断,创造了一次次人生的奇迹。
这天晚上,李可德觉得有点想家了。不知不觉间来德阳快四个月了,李可德基本上一个月会到工地外的IC卡电话亭给家里打个电话。这段时间,钢筋活越来越少了。现在,他们六个人不用天天上班,分了两组,三个人一组轮换着上班。楼的主体已经起来了,楼里面砌砖也快完成了,工地马上就没有钢筋工的事了。现在他们住的板房由于场内要平整已经拆除了,他和小宋,还有其他人已经搬进了黑乎乎的地下室住。李可德听李工说还有一个礼拜他们也就要走了。李工还跟李可德说,到时结了帐,让他去公司问问郑坤鹏完了事去哪。
李可德走出了工地大门,天气逐渐热起来了,马路上的行人很多,李可德无暇顾忌别人,径直走到电话亭跟前。幸好今天没人打电话,李可德快速地插入IC卡,拨通了邻居李婶家的电话。李婶名叫李小兰,就住在李可德家西边,家里临街,所以开着个小卖部,为了业务方便,在好多年前就安了电话。李小兰和李可德妈妈张艳娥算是岁数相当的,而且经常一起玩个扑克什么的,两家关系挺好的。这天,李小兰正在洗碗,就听到电话铃响了。她赶紧放下手中的活,擦了把手,就来接电话:“喂,谁呀?”李可德说:“李婶,吃过了吧?我是可德。”李小兰一听:“可德呀,好……你等等,我去喊你妈,你五分钟后再打过来吧?”“好的。”李可德放下了电话,在电话亭附近走来走去。正在这时,来了一个穿着时尚大概三十来岁的女人,走到电话亭附近拿起电话就打了起来。李可德感觉五分钟早到了,只见那女人好像是在跟男朋友吵架,嘴里骂骂咧咧的。李可德等呀等呀,也不好意思去打扰那人。李可德想:“就是去告诉那人少打会儿,说自己有事。估计那女人也不会听,说不定还得让人家骂一顿。”他等呀等,都快半个小时了。李可德最后站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