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内忧

明朝末年,陕北和关中北部连年发生灾荒。天气久旱不雨,草木枯焦,赤地千里,大量饥民外逃,饿殍遍野。天启七年(1627),饥荒更加严重,加之疫病流行,百姓死毙愈多。“草木尽,人相食”,疲夫羸老只得“易其子而嚼其骨”,多处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饥民迫急,人人迁怒,欲反官豪,以求生路!

辽东战事日酣,专注于内斗的朝廷找不出额外的财路,依旧将日益沉重的“辽饷“负担往已经不堪负重的农民身上。三次加派辽饷,总共加征田赋九厘,共计520万两。而经过各级官府层层搭车加增抽头,实际落到农民身上的数字翻了将近一番,要多支付近千万两!这么一来,本就奄奄一息的人民,负担空前加重,加上土地高度集中,豪强肆意盘剥,水利年久失修,水旱灾害频发,“官仓空而库竭,民十室而九空”。明末的“内忧“在陕西酝酿发酵,逐渐成了一个火药桶一般,就等着火星来点燃!

大明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正是权阉魏忠贤风头正炽,权力最张狂的时候。全国各地无良官吏都在纷纷向他表忠心,为他大修生祠。陕西的官员也不例外,哪里管治下百姓的死活,一样谋算着为九千岁建生祠,以求得晋身之本!

故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天灾,朝廷及陕西巡抚乔应甲不但不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反而增派所谓“新饷”“均输”等赋役,顺带着还加征“生祠捐”,严令各级官吏督责催缴,并以此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依据。

陕西澄城县境内大部分是山谷,在当时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县份。在严酷的天灾面前,灾民们剥树皮、挖草根,日日苦挨等死。奈何官府酷吏澄城知县张斗耀一味追*钱粮:将一个个‘刁民’抓到县衙比粮。何谓比?就是*!交不出,那就装入站笼列于县衙前冬吃西北风,夏受酷日暴晒,直至交出为止。这站笼之刑罚,非常之厉害。任你饶是精壮的汉子,也经不住三天两日。几天下来,活活被折磨死的‘刁民’已经有好几个了。髓干血尽的农民被*得走投无路,感到与其束手毙命于杖下,不如揭竿而求生。在当地好汉白水县里正王二和种光道两个等人的率领下,阴(私下)纠合数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涂面。王二高喝曰:“谁敢杀张知县?“众齐声应曰:”我敢杀!“如是者三,遂闯入城。守门者不敢御,流民大队涌入县城,直驱县衙。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十五日黄昏时,趁着知县张斗耀正坐堂比粮,怒火填膺的农民们各持利器,从西门拥进公堂。一边的衙役公差上前拦阻,立时被砍倒、搠死四五个,其余的哄作鸟兽散!张斗耀见势头不好,吓得躲进后院私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