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也不过如此,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找到帮自己的五羖大夫,已经刻不容缓。再不到找到,自己就要绝望了。可现实又让他很丧气,发布求贤令一年多了,前来面试的也如过江之鲫,可除了个献帝道、王道,造兵器的公孙鞅,还没有一个,能让自己动心。那个霸道,听起来还不错,最起码只要三十年以内,在我有生之年还看得见,而且也是目前所有献的策中,最靠谱的。是应该见见那个卫人客卿了,起码他在兵器坊的行事,还是很合自己心事。想到这,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景监。
景监陪着主公,第三次见公孙鞅的地方,还是那个议政堂。但这是整修一新了的议政堂。堂柱是新漆的五彩云、水文纹。土台也用崭新的麂皮做了包蒙。台前。十二名武士左右各六的雄立。台上。斑灿的虎皮上,端跽着穿着绣有星辰、天河、黼黻、龙鱼、日月的青色绵衣冕服的秦国公。秦国公已非昨日的秦国公。从他身上透出来沉着、威严的咄人之气。仅八个月,当刮目相看也!这是公孙鞅行完大礼,被赐席而跽后,心里的第一印象。“怎么,客卿不习惯?”高跽台上的秦公拖着腔调的冷问一句。公孙鞅听后突然离席,走到大堂,站在堂中,拱手奏道:“秦公!客卿不是不习惯,而是来到这熟悉的公侯议政堂上,想起了八个月前的议政堂,而不习惯。”秦国公并没有因为这句好听话,就给与公孙鞅好脸色,还是用冷冷的语气,拦住了公孙鞅:“哦——!嗯。哪,前事不计,客卿有策请献!”公孙鞅从秦国公那冷冷的语气中,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马上抛弃了士子的开场习惯,迎合秦公的脾气,直切主题的开始了关系他和秦国前途的献策:“秦国公!客卿一生追求的是强国图霸。用智治于国而使国强;国强则用力令邻国臣!邻国臣服则年年贡,外富贡则国内富。国内富则民知礼、守法。民富知礼守法则畏君;君令民战则民勇于战!勇战之国则必霸。为此,卿事魏求霸不成。卿之友劝卿事秦!友告卿:秦国公承天命,复祖业,是七国之霸主也!故卿弃魏奔秦。”(本书有时引用点典籍,是为了给点历史感)
公孙鞅边说边关注着秦国公的反映,当他看到秦国公在案几上微微轻点的手指,当他听到秦国公不时发出的满意的恩声后,知道矢已中的。他紧绷的心弦这才一松,就放开胆子的说道:“客卿来秦后才知道,原来,秦国贫弱、蛮荒,民不知礼,而民俗同戎、獂。国公不图霸而自大。国公竟重一冠甚于重一士。所以,客卿才为谢国公之召见,才献帝、王之道,以求尽力。但,客卿献策之后却心有失望,准备观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