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机械摇柄收襟翼是无奈之举,毕竟这可是第一架飞机,本时空又没有电传动,都是通过机械传动来实现襟翼副翼的控制,为了防止机械传动部分失灵,在机体内还有一套手动机械摇柄来控制两翼的副翼。至于起落架……袁振力压根就没打算收,只是按照斯图卡的样子做了个整流罩就算完事,整个起落架不但不能收,还直接与飞机本身固定在一起,要知道这时的蚊式根本就是一架试制的验证机,时间宝贵,他压根就没打算把时间花在制造起落架上,先保证飞行正常了再说。
飞机起飞后很快就转向西面,从一百米的高度飞过了孙文彬的农场。现在农场里许多区块已经有人在进行收获工作,因为玉米已经成熟了。这些玉米现在一个个结在玉米秆上甚是喜人,农场的员工们熟练地一个个把玉米棒摘下来丢到自己背上的背篓里。不远处还有许多大车在等着,把这些收获的玉米送到农场作物处理点去。
在旧时空的历史里,玉米是由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于美洲,1494年被带回西班牙,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16世纪前后玉米流入中国,然后很快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在明末时已经有十多个省在种植。
但是在本时空里,老百姓完全不知道这种作物,对于这些剥掉了外皮里面整整齐齐长满大颗粒的奇怪作物完全没有概念。他们只知道首长们说这种东西可以当饭吃,而且煮出来特别香。至于玉米的保存,本来按照孙文彬的想法,是直接用人工脱粒,然后烘干或者晒干,直接发给老百姓煮熟了当饭吃的。但是很快就遭到了张元的打击,人工脱粒费时费力,还要占用现在东方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还不如造几台机械脱粒机。于是很快大图书馆就送去了玉米脱粒机的资料和图纸,张元则立刻带人开始试制。
有图纸造东西自然是快,但是问题是重工业实验室毕竟是搞重工业的,这些轻工业和农业机械此时造起来并不是特别顺畅。试制的两台脱粒机因为使用畜力,动力不是过快就是过慢,前进料口经常发生堵塞的现象。或者就是上料不均匀,整根玉米丢进去结果全部被打碎了抛出来。直到现在技术组还在攻关这个项目,以至于张元这段时间尽量不往农场方向去,免得被孙文彬碰到了被挤兑——老子的玉米人工脱粒都要完成了,你的脱粒机呢?
尽管是用的电动机作为飞行动力,飞机依旧发出了嗡嗡声,农场工人们纷纷抬头望天,这才发现一个巨大的木鸟正在天空中飞行着。尽管他们已经见过了诸多的“元老院神迹”,但是一个能够自由自在飞翔于天空的东西对他们的冲击力还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