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却没有歇着的意思,也没理会妈妈的关心,只管在爸爸面前显摆他肚子里的货:“小瓦甸到了,大瓦甸也不远了,俗话说:‘桌子不平——瓦垫(瓦甸)’嘛!明万历《宝应县志》载曰:瓦店在县治南30里,原来叫瓦店或者瓦淀,清雍正《扬州志》才称瓦店为瓦甸,传说在隋朝末年,大将裴元庆曾率领瓦岗寨部分义军驻防在瓦甸地区。亲王李世民登基以后,敕封此地为瓦甸。晚清时期还出过一名出色的武举人华晓云呢,他的孙子华克之也是一位非凡的革命英雄。”高泽还是很快的说出了瓦甸的历史和典故,高怀远好像为了显示的渊博,也为了不在儿子和老婆面前丢面子,补充着说:“传说肯定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瓦岗军多渔人猎手,英勇善战,曾多次击败隋军的主力,困扰洛阳。大唐奠基以后,对曾经驻防过瓦岗军的瓦甸进行敕封,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们看啊,瓦甸就在烟波浩淼的氾光湖畔,在开凿运河以前,与五里埠、华家滩连成一片,滩塗面大,水草丰茂,禽兽出没,这正是渔人猎手用武的理想之地。唐王朝建立以后,化干戈为玉帛,一些瓦岗军就地转业退伍,将手中的武器转化为生产工具,捕鱼狩猎,开荒种地,重新过上和平劳动的生活。以致由唐宋而元明清,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瓦甸的这个‘瓦’字,是不是瓦岗军的‘瓦’,原来的瓦店是不是因为瓦岗军而得名,就不得而知了。”
瓦甸是否驻防过瓦岗军,是否被唐王李世民敕封过,以及在今天的瓦甸人中,是否还有当年瓦岗军人的后裔,这都要有待于历史学家和人类社会学家的考证。但是瓦甸确实有些人具有瓦岗军人的那种豪爽强悍的气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快淋漓。过去,他们在生产劳动中,除了使用镰刀、锄头、犁耙以外,还善于使用一种名叫“大舞刀”的砍柴刀收割茭草。刀长不过3尺,宽不过4寸,柄长1丈,呈“7”字型,为县内外其他地方所罕见。狩猎用线枪、抬枪。线枪轻便灵活,抬枪杀伤力强。渔具有滩网、板网、快网、兜网、桃丝网、风流子、泥网、连杆网、捣网、挂网、鱼簖、鱼罾以及大罟网、银鱼网、丝网、摇网、花篮、鸡笼罩、鱼罩、丫子、拉索、钩、卡、飞叉等多种。其中网、钩、罾、簖、罩、钓车、鸣榔、叉、罱、裹丛、团罛(gu)、帆罛、旋网等都是从唐宋时期沿袭而来的。而“大舞刀”,飞叉、台枪等物,酷似古代的几种兵器。女人生儿育女,忙于种地喂猪,编织摺席。碾苇用的石磙子比起农用的石磙子瘦而长,亦可用于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