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大调曲中觅知音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今天,响爷依旧要听大调曲«黛玉葬花»一段唱曲。
其实,这冶州大调曲,不光响爷爱听,整个冶州地区的人们都很爱听。
据说,冶州大调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初兴于黄淮地区,清朝乾隆年间传入冶州后,逐渐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种。
冶州大调曲,伴奏乐器以月琴为主,古筝、琵琶为辅,竹板击节。传统的演唱形式均为坐唱。
冶州大调曲,曲目很多,取材广泛。主要来自历史故事《三国》和《水浒》,古典名著《红楼》和《西厢》,以及民间传说《白蛇传》和《梁祝》等,也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王婆骂鸡》、《小二姐上坟》等,
冶州大调曲,演唱时,讲究闭目端坐,耸肩拔顶;唱腔字少音多,缠绵悱恻;听着往往平心静气,聚精会神。月琴、古筝和琵琶所发出的丝竹之声清脆婉转,有如高山流水般高亢激越,有如山间溪流般叮咚悦耳。音色之丰富,乐色之饱满,让人一朝闻之,三年绕梁,耳畔总是萦绕着那醉人的声音,让人身不由己,两脚不听使唤,光想往那花楼里进。
突然,丝竹之声响起,一楼大厅顿时鸦雀无声。丝竹的清越优雅即刻覆盖了台下的喧嚣。大家都不再言语,闭目侧耳,静听万媚儿那甜美的嗓音来叩响自己的耳膜。
随之,万媚儿朱唇轻启,吐出一句鼓子曲:春去无踪影,花落飘无声。
全场除了唱腔还是唱腔,丝竹伴之,尤显多余,曼妙之音,动人心魄,摄人灵魂。
接着,万媚儿了又唱道:
夜来杜鹃、声声哀鸣,大观园生出、无限幽情,林黛玉、步出潇湘,见落花悲从心生。
众人听了无不悲从心生,面露温情。响爷听了,为之动容,想起了自己风雨飘摇凄惨为生的人生历程,不觉心头一阵阵发紧。他为自己的苦难而悲从心生。
紧接着,万媚儿又唱道:
可叹你拖枝坠地,任人践踏慢行,更怜你芳消艳去,怎不让人心疼。
大家听得心里酸酸的,怜香惜玉之情顿生。响爷不由得睁开双眼,向台上望去,眼见台上三位娇弱女子正在聚精会神拨弄琴弦。万媚儿的眼角有些亮晶晶的东西在挪动,响爷猜想,她肯定是入了戏,倾入了感情,想到了自己那卑微的身世,犹如这落花一般,任人践踏漫行。他暗暗发誓,在我刘山响的地盘里绝不允许,欺负柔弱女子!
万媚儿继续唱道:
携花锄、持香帚、踽踽前行,
惜春去,叹残红,花如烟,柳絮轻,
将落花葬入谷中,风吹落英无定踪。
此番话,把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