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与华夏帝国无关的国际贸易也常常使用华夏币。
1635年末,华夏帝国统计总局的一份报告中显示,“西班牙王国的外汇储备中,华夏币储备高达70%。瑞典王国华夏币储备高达80%,神圣罗马帝国华夏币的储备高达75%。白银已经退居第二位。而那些新兴的殖民地市场,比如,西班牙所属的墨西哥,华夏币的比例高达90%。”
华夏帝国皇帝陛下周垣在1635年6月1日接见世界各地的贸易商时指出,“从1636年元月一日,世界贸易中的所有的大宗商品比如皮毛,谷物,矿石,水果、木材等400多种商品,都要全部采用华夏币结算。”
在全球牢固树立华夏币的信誉形象,推动华夏币进入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华夏帝国驻外机构,公司、军队的战略的任务之一。
华夏帝国所属东南亚地区、印度洋群岛、非洲各个自治省、直辖市包括找哇岛、巴厘岛以及,西班牙的马尼拉,习惯于称华夏币为华金。
九州岛、琉球群岛、萨摩藩、马尼拉的帝国公民更认为,握有华夏币,又等于握有黄金。
后水尾同志购买华夏帝国的债券进行投资,使他的本金翻了两番。他的传奇故事,在华夏帝国东洋列岛各省几乎是家喻户晓。
没有人知道,这是华夏帝国的一个阳谋,一个利用现代金融知识操纵17世纪世界经济的阳谋。
华夏帝国皇后、帝国银行行长李蓉在她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华夏币之所以能够赢得那么高的信誉,归根到底是华夏帝国的金本位制度和华夏帝国的经济实力。”
“华夏帝国政府利用华夏币这个金融工具,将世界各国的财富无偿地都划到中国本土。”
由于华夏帝国掌握了货币的话语权,世界各地的人们,包括欧洲各国、莫卧儿王朝、奥斯曼帝国,包括非洲的某些小国家,人们就只能知道华夏币作为国际硬通货为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多少好处,而不能知道第三国之间的贸易大量使用华夏币,也给华夏帝国带来的巨大好处。
其实,明白此道理并不复杂。
比如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同莫卧尔王朝之间的贸易,如果支付英镑纸币,莫卧儿王朝的商人显然不接受,因为英国这是一个欧洲岛国,英镑在莫卧儿商人眼里等同于一堆废纸。但如果使用华夏币或者黄金、白银,双方都能够接受。
而长途运黄金和白银的风险实在太大,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好的办法是持有华夏币,而要持有华夏币,就必须付出实实在在的产品供华夏帝国消费。
华夏帝国的全部代价,只是维护华夏帝国神话并付出印制华夏币的费用。
1636年1月,华夏帝国银行
(本章未完,请翻页)
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