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郎抚了抚她鬓角的碎发,温柔的说,“秋闱考试的时间是八月初九、十二和十五日。”
程夏一听,瞬间反应过来了,是了,她刚刚被刘文气着了,连这么简单的考试时间都忘记了,若是让导师知道,怕是要气吐血了。
科举考试始于隋唐,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前后历经了一千三百余年的时光,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延续时间最长,便是放眼世界也是如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的兴起,改变了魏晋南北朝的世袭关系垄断,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有了面见圣颜的机会。
在现代的时候,程夏曾经跟导师去过南京秦淮夫子庙的江南贡院,也就是现存的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后来甚至还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建造了唯一反应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专业性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程夏当时走在里面,觉得自己的脑海里浮荡的都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毕竟这是千字文的开头两句。
宋朝时期确定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也延续到了明朝。也就是说,刘文今年必须参加秋闱考试,否则就要等到三年之后了。
明朝的科举分为三个级别,乡试、会试和殿试,刘文即将参加的秋闱就是乡试,也是三个等级中最低的一等,考中了就是举人,考不中还是秀才。
经杨大郎提醒,程夏才想起来秋闱考试的时间。
八月初九考第一场,考三昼夜,考试内容为八股文,也就是从四书五经中选择材料来出题;
八月十二考第二场,考三昼夜,考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
八月十五考第三场,考三昼夜,考策问,涉及的就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需要考生给出具体的对策和办法。
考试中间需要更换两次考试的场所,所以实际的考试时间为九天七夜。
程夏在电视上也看过关于科举考试的画面,每个考生都进了一个单独的小隔间,隔间里放着考生自备的干粮和水,还有本就备置的号灯,以供考生晚上用来答题照明。
如果通过了秋闱考试,便能进一步参加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置在京城,所以就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进京赶考’。
假设一切都按照刘文计划好的进行,他在那狗官的帮扶和人脉的扶持下考过了乡试,那么明年春天他就能进京参加会试,若是再中了,他就能面圣参加殿试了。
程夏气的牙痒痒的,她一定不会让刘文得逞。不为程上,不为张氏,只为她自己,为她受的那些委屈,和皮肉之苦。便是刘文娶了赵柔,成了那狗官的女婿,她也要让刘文付出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