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新人挤破头想进门,一边是“前辈”潇洒辞职。并不是在外企混了几年就无所畏惧,更多人在经历几年外企生活后都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总是自己的。
1。
上海南京西路的恒隆、梅陇镇、中信泰富这三座大厦,构成了著名的“中恒梅”商圈,也构成了上海最早的CBD。
这里的写字楼多少钱一平方米,我不太了解,但大致估算,也会知道那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在这里,门外车流人流永远川流不息。上班族大多配备着精致的妆容和有着显眼LOGO的名牌包包,手握一杯标志性的星巴克咖啡。是的,没错,这正是郭敬明《小时代》里着力描写的情景: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野心,如镜面迷宫般闪烁而耀眼。
在这里上班,就好像在上海的心脏上跳舞,也许别人最多是和着上海的脉搏走走台步,但在这里,却能真正摸到上海的脉搏——“咚、咚、咚”跳得像鼓点一般有力。
走进这些写字楼,亚洲面孔和西方面孔常常是对半开。在你身边聊着电话的大叔可能随时会自然而流畅地进行日语、英语、西班牙语、汉语四国语言的模式切换。穿着价值不菲的职业套装的白领丽人手里拿着的是China Daily,手机上查看的是凌晨刚收盘的美股股价。电梯门一打开,就能撞见标准ABC样貌的男人穿着挺括的西装,志得意满地将拳头用力一攥,好像刚完成了一笔大订单。
欢迎,这就是外企的世界。
在还没毕业的时候,除了个别家庭条件确实优秀的,几乎所有人都梦想过到外企工作。为什么不呢?除了能得到优渥的薪资待遇以及漂亮体面的名片之外,出入的是城市里最高级的写字楼,结交的也是所谓社会精英,令人神往。所以也难怪毕业季临近时,各大院校里最人头攒动的宣讲会往往都是知名外企,且风格特异。美宝莲现场俨然一个巨大的校园Party,聚集了各色风云人物:美的、帅的、有范儿的,应有尽有,若是不精心打扮一下就贸然前往,简直就是大大的不敬;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宣讲会上则挤满了“学霸”,即使在听说一个最初级的职位也需要提供GMAT成绩这样可怕的条件时,他们也只是淡定而懒洋洋地吐出一个“噢”。
这些在校园时代就被艳羡的人,认为自己就应该去外企工作,那份金光闪闪的生活自然就应该属于自己;那些在校园时代就算不怎么引人注目的,也希望能够去外企工作,在校园里没能成为万众瞩目,在毕业找工作这件事上扳回一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出国留学经验的,觉得外企的企业文化更接近西方的管理理念,不枉费自己出国读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