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和自己谈谈

在周围人的眼里,我多少有点特立独行。

尽管我并非刻意为之,可有时候似乎内心里真的有个声音说:离潮流远一点,离众人远一点,给自己一点思考的空间。

在这种声音的指引下,我就刻意少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儿——看电影不在意哪一部最受关注,听音乐不在乎排行榜,吃饭不爱去人多要排队的餐厅……甚至,读书也是。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我都漠不关心。等过去一年半载,再去了解诺奖获得者的作品是否对我的口味。

莫言得诺贝尔奖的那年,满大街都是他的作品的盗版书在叫卖,我是过了半年才买了正版的《丰乳肥臀》《蛙》等作品,看完《蛙》震撼得不得了,暗自庆幸此时媒体对他及其作品的报道已经没有那么铺天盖地,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后来爱丽丝?门罗成了诺奖作家,我也是过了几个月才读,喜欢得不得了,一口气把她的作品都买齐……

我很喜欢这种抻一抻的感觉,偶尔让自己进入“正在缓冲”的状态,再确定是否要做这件事。

毕竟,我们被潮流驱使着做太多相似的事情了,眼花缭乱的选择之后,却是无可选择的窘境。我们去差不多的地方度假,在差不多的地方购物,买差不多的品牌,吃差不多的餐厅,比萨牛排水煮鱼,“融合菜”这两年是大热门……我们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参与制造一种叫作“潮流”的虚拟感受。

我曾替时尚杂志做过一个与欲望相关的专题,采访对象是国内名模、时尚达人、专栏作家等。采访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是购物欲望最强烈的那一群,因为他们在潮流之巅。

恰恰相反,名模说她最舍得在旅行上花钱,时尚达人说自己从来不收集大牌限量款,而专栏作家的理想是去小渔村待一段时间,每天读书写字看渔民满载而归,就是最大的幸福。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句烂大街的话,人人耳熟能详,可遗憾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搞清楚这些,我需要经常跟自己谈一谈。尤其是在嘈杂的人群中,几乎要被潮流与时髦淹没的时候,内心那个声音不停地呼喊:“我不想跟你们走,我要跟自己谈一谈!”

年纪小时,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因为思绪总是不自觉地被外界环境牵走,当你觉得自己可能更喜欢绛紫色时,偏偏满大街都在流行浅绿色,于是就会叹气“可能确实浅绿色更好看”。心性没有定下来,对自己没有那么了解,自然也就很难坚定。

随着成长,慢慢地养成习惯,跟自己多一些独处的时间,跟内心的那个“我”说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