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王玄策

带上官小姐到寒舍之中。几位请在这等候片刻。”

说完,他便带着上官婉儿,回到家中。

带着婉儿进入房间,王玄策问道:“你爹爹,是否有东西给我?”

上官婉儿点了点头,拿出了一等信件。信件上封了蜡,用上官庭芝的私印印着。只要有人打开,就肯定能看得出来。

看着上面的封蜡完整,王玄策满意地点点头。

他将信件收起来,才问道:“婉儿如今是跟着你的先生游学长安,那你先生是?”

“我的先生,是一个杂家士人,他师从当年为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之后因为秦皇罢相,心灰意冷之下离开秦国的一个老士人。”

听到这话,王玄策好奇了起来。

虽然大唐的读书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但是他们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有学派之见。

她们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好奇心,也不会因为理念的差异而动怒。

可以说,他们对文化对宗教,对很多东西,都带有一种包容的心态。

这也难怪,在历史上大唐的长安城,出现过当时全世界几乎所有主流宗教的寺庙。从道教到佛教,从拜火教到基督教,无所不有。也只有偏居一隅的印度教和刚刚兴起的三星教外,没有出现在长安。

言归正传。

王玄策带着这种好奇心,和婉儿聊了一下。他发现,这个故人之女的确在她的先生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以至于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也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惊呼。

“你家先生真乃大才也。啊!若是当年吕不韦没有离开秦国,恐怕如今的秦国就是另一种气象吧!”

感慨过后,王玄策问道:“你家先生来长安,可是来做官?”

“对!当大官。”对于萧文能当大官,婉儿还是很自豪的。所以她抬起胸膛,骄傲地说道。

这时候,王玄策又问:“既然是当官,那当的是什么官呢?”

“好像是……好像是叫……”婉儿对大汉的官职其实不是很了解,所以她想了一会,才说道:“是大行丞。”

“典客的大行丞?”王玄策突然皱起眉头,他用一种确认的语气问道。

“没错。是典客!”被王玄策这么一说,婉儿也瞬间想了起来。

这下,王玄策脸上的表情就变得更加奇怪了。

他说道:“你家先生,怎么会去那里呢?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啊!”

听到这话,婉儿反而奇怪起来。

她反问道:“王叔叔为什么这么说啊?婉儿记得,很多人都说典客不好。”

王玄策听到这话,说道:“这事情,恐怕只有当今皇帝,前任典客大行令公孙瓒,少府令墨明等人知道。哪怕是吕雉,也并不清楚其中问题所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