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七腊八,冻掉下巴。那说的是北方,上海的冬阳暖暖的。
不过黄松涛心里有些冷。他没有中标。
其实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毕竟7000来人,只1600份保险单,僧多粥少,中标需要很大的运气。
汇合了他的几个族人,几人心情忐忑的等了半天,等来的还是失望的消息。都有些灰心泄气。
不过黄松涛精神却很振奋。
这半天他可开了眼界,广场上有许多在上海承包了各类工程的商人,这些人经常来保险公司竞标各种生意,早看淡了得失,反正这个没中有下一个,他们高谈阔论的,是自己在上海的辉煌战绩。还有道听途说的各种发家致富的奇闻。
反正在上海,每天都有无数的机会,就比如这安南移民,现在只移民了一个省,还有两个省,会在年后陆续发售。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黄松涛心彻底热了起来。回到馆驿,他宣布的第一个事,就是他不回京城过年了,他下面要去参加几天后的青龙湖土地竞标。
不过大家一听说两万两银子,五亩空白土地,都咂舌不已。
几个老成持重的,就提出从长计议。
所谓从长计议,就是搁置不再琢磨这个事的意思。
黄松涛不同意。他虽然才34岁,可是已经是家族内定的族长,动用两万两银子的权利是有的。
不过黄松涛接着提出的第二个事,还是把大家震住了。
他建议几人回家,向他父亲提出建议,结束京师的所有生意,都转到上海来。
他认为:大明的希望在上海,商人的机会在上海。那个暮气沉沉的京师,已经不是天下的中心,已经没落了。家族不能给大明殉葬。
几人吓得捂黄松涛的嘴,看看周围,才想起这是上海,不会因为骂大明获罪。就算骂李易,只要言之有据,也没人找你的麻烦。
黄松涛对大家道:“这里经商环境好,什么都摆在明处,各项大生意,都是公开竞争,没有暗地里的成本。这才是商人的天堂。我会给父亲写一封信,陈明厉害。几位回去也秉公而谈。请家族公议。”
这些人当然明白暗地里成本的可怕。
这个时候,小生意很艰难,大生意都和官府有牵扯。一个生意看似利润丰厚,实际落入自己手的并不多。几乎都是给那些官员打工。
所以大明表面上最有钱的是商人,实际上却是各省各府各县的主官。不过他们的财富藏在水下,没人敢把他们排上富翁排行榜罢了。
李易不在乎这些官员子弟,带着银子到他这里投资。就算这些银子都是黑心钱,可是银子本身没有过错。能拿出来流通,就比烂在自己家地窖里好。
整个大明经济,运行乏力,就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