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

《心》云: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珍》云: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

《药性论》云:君。忌猪肉。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

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疮与黄 同功,黄 亦能消诸肿毒疮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本草》又云: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白前

气微温,味甘,微寒。无毒。

《本草》云: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状似白薇、牛膝辈。

《衍义》云:白前保定肺气,治嗽多用,白而长于细辛,但粗而脆,不似细辛之柔。若以温药相佐使则尤佳。仲景用。

白薇

气大寒,味苦、咸,平。无毒。

《本草》云: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近道处处有之,状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1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