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返回营寨的,是“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点评】本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并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可扼要地归纳为“处军”、“相敌”和“治军”三个问题。
(一)军队在备种地形上行动的方法
本篇开宗明义就讲“处军、相敌”。关于“处军”,孙子首先讲了四种地形情况。
关于山地行军、宿营和战斗。他说“绝山依谷”,通过山地必须沿着山谷行进。这是因为山谷地形比较平坦,水草便利,荫蔽条件好。这里说的是行军应注意的事项。而在宿营时则要“视生处高”。李筌注:“向阳曰生,在山曰高。”通俗他说,就是地形有利,例如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干燥向阳,既险且要等。至于山地战的法则就是“战隆无登”。贾林注:“战宜乘下,不可迎高也。”山地作战,只宜居高临下地俯冲,不宜自下而上的仰攻。
关于江河作战。孙子讲了五层意思,也就是五条原则:第一,“绝水必远水”,部队通过江河后必须迅速远离河流,目的是避免背水作战,退无所归。远离江河,既可以引诱敌人渡河,迫敌于背水之地,又可使自己进退不致受阻。第二,“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半济而击”,即乘敌军半数已渡,半数未渡之时发起攻击。这一江河作战的原则,古往今来许多战争实践所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例如,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附近)击败楚军后,乘胜追
(本章未完,请翻页)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