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无不备者无不寡”,于是丧失主动权,以致最后失败。
集中兵力,避实击虚,没有巧妙的伪装和欺骗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荫蔽自己兵力的集中和主要进攻方向,孙子把伪装与欺骗看成是争取作战主动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伪装和欺骗,孙子称之为“示形”,他说:“形人而我无形。”意思是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捉摸不定。当时的“示形”主要是利用天然遮障,设置假目标和实施佯动或牵制性的进攻之类来迷惑敌人,荫蔽自己的战斗配置、兵力数量和作战行动。
利用“示形”不让防守之敌察明我方的主攻方向、攻击目标、兵力多寡等等,只要严守秘密,善于荫蔽是不难实现的。那么,实行进攻作战的我方,又如何察明敌人的防御计划、防御部署、地形条件呢?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孙子不仅全面地考虑到了,而且提出了高明的侦察方法。他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这里所说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都是明察敌人实力的具体方法。即通过战术计算以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通过挑动敌人以分析敌人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佯动以掌握敌人地形道路的情况,通过战斗侦察以察明敌人兵力部署的强弱。当敌我情况都掌握以后,就为定下作战决心提供了客观根据,从而保障在战斗中年年地掌握主动权,最后赢得胜利。这是孙于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侦察方法。
(三)敌变我变,因敌制胜
孙子说:“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把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来;人们都知道我取胜的一骰战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战法而取胜的。每次战胜敌人,都不是重复老一套,而是适应着敌情发展,不断变换自己手中的战术方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水在不停地流动,当人们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
智者所见略同,中国的孙子运用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相同的观点,把战争看成是“液态”的“流动体”,而不是“凝结着的固体”,并因此提出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哲理。他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斗转星移,四时更替,一切客观事物
(本章未完,请翻页)
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