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趁虚而入

羽若知道,如今朝中和后宫的局势一触即发。没有时间留给她自怨自艾。她乖乖地听从安芳的话,喝了药,又进了一晚参汤,令自己打起精神。

第一件事便是召集朝臣,以宁王为首,商议营救皇上之策。

这第二件事,却是在宁王还没来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做了。羽若发现,生死攸关之境,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姑姑。她赶忙提笔给姑姑写了一封信,详述朝中之事,讨要应对之策。然后,通过黎勋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九连山。

而后,羽若才梳洗一番,穿上朝服,在甘露殿正殿召集群臣见面。见面之前,羽若设想过各种不堪的局面。或许已经有人逃跑出京了;或许京畿守卫已经哗变;或许群臣也只有哭嚎哀叹;或许主和派会占尽上风;或许宁王已经大惊失色,无暇理政了。

但是,这些都没有发生。令羽若觉得精神一振的是,朝臣们面上虽有悲戚之色,但还都算沉得住气。宁王更是在最初的慌乱中冷静下来,有条不紊地处理朝政。并没有任何人逃走,京畿依旧稳如泰山。

这令羽若想起之前罗金战败时的局面。大乾朝竟以这种方式令羽若清晰地意识到他的强大。这种局面一定不是一两日间可以促成的,一定是几代人的传承和经营,才可以达到的。事实上,大乾往前追溯几十年,都无败绩,先帝更是亲手把楚翎逐出阴山。作为先帝的后代,又怎么可能是一击即溃的酒囊饭袋呢?

朝会上,宁王提出了几点对策:第一,以皇上失踪之地为中心,向着四个方向派出搜援部队。皇上身边必定还有一两百死士,未必真的一败涂地。第二,搜救两日后,无论结果如何,都散播出消息,说皇上已经回到军中。第三,仍以田大将军为主将,与楚驳周旋。另派一路使臣去与大烛、铁漠接触,假意求和,离间三族之间的关系,打探皇上下落。第四,悄悄召集宗族子弟进京,为四皇子伴读。

前三条,羽若都听得明白,也觉得安排得不错。但第四条,却令人不免遐思迩想。这是已经在做最坏的打算了吗?且这个最坏的打算,宁王做得还算公正。他没有强调自己的监国之位,也没有指明要四皇子继承大统,而是召集宗族子弟进京。这就颇有些择贤而立的意思了。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安排公允到无人反对。也最大限度地压制了内乱的发生。且隐隐有为贵妃挑选养子的意思。按理说,没有子嗣傍身的羽若是应该感激宁王这番安排的。

更难得的是,在这种紧要关头,朝臣们并没有急于相争,匆忙表态,而是默认了宁王的安排。哪怕是那些追随孟家的臣子,也都未有异议。这当然有京畿部队尽在黎勋掌控的顾忌,但即便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