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还真好,不过,还是没有张伟他们家的好啊,生长周期不但比他家的长,而且味道还不地道。
其他村民一看,形势一片大好,于是,锄草浇水那是更加的勤奋,一分田的小青菜顶上一亩粮的钱,谁不干啊。甚至有的几家又种上了几分地的小青菜。农民,就是这个样,没啥市场观念,跟风成习惯,是农民的一大特色,一看一家做啥有利可图,那我们都上吧,于是,到了最后,咱们大家都不上了,不懂的市场宏观调控啊。
村长高兴了,全村人都跟着高兴了起来。可有人高兴就有人不高兴了。这些省城大饭店的老板把菜是高兴的买了回去了,可一试做就有点不对味了啊,菜是不错,放到以前那也是上一等的青菜,可是和老孙提供的青菜一比,那还真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今天拉回来的青菜炒出来也是绿油油的青嫩宜人,看着可口,可老孙的青菜不但看着青嫩宜人,而且蔬菜梗部分仿佛水晶做一般散发着光泽,更是美味,吃在嘴里,清脆清脆的香甜可口,吃后还令人回味。这时几个饭店的老板才意识到,这菜虽然是一个村子出来的,可也分三六九等啊,而他们买的,虽然不是九等菜,可也只是六等菜罢了。
满腔的热情化为无边的失望,不过,既然知道了地方,那总能找到真正的卖家吧。
那边城里因为这个蔬菜闹腾的翻天覆地,孙晓雷同志眼看到手的大把钞票就这样没了,着急的心里直上火,要求张伟同志加大种植面积,可张伟同志感觉到前院里的二分地够了。物以稀为贵,最后,孙晓雷同志又去求张爷。张爷更好,我老头子种这些地就够累的了,这二分田挣的够给珂珂买点零食吃,可以了,增加种植面积?我没这么大精力啊。
于是,增加大规模的种植面积不成,增加上一分田的面积,这是张伟的最后底线了。增加了一分田的种植面积相当于一次增产五百斤,那就是一个月就增产一千斤了。可是如果增加上一亩的产量那必然带来小青菜的增加如入市场,价格必然下跌,那么,原来一根菜卖一块钱,增加种植面积后是两根菜卖一块钱,张伟当然选择了前者了,张伟的算盘,就是这样打的。原来答应孙叔的一亩田,这样一算,不也是达到了吗?孙晓雷回去和老爸一说,孙叔也被张伟这种算法搞得苦笑不得,不过,最终还是同意了张伟的做法。
张爷家二分田,张伟家现在是三分田,从种到收就是半个月的时间,那就相当于一亩地,产值上万斤,那是没问题的,而张伟的这三分田也就是六千斤的产值,按照现在的菜价,应该是三块钱斤了,那一个月就是一万八千块,乖乖个隆冬,这不算还不知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