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回 挽败局子玉夜袭晋营

却听旗牌官来报:“报告将军,城濮之战,我军战败,楚王生死不明,已和晋国、齐国、秦国等国讲和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秦军驻扎于鄀地本来就未祥和自己开战,而是为了牵制楚国的兵力!

我们再回到城濮之战的战场上来。且说这楚国大军,楚成王中箭倒地,楚国大军在晋齐二国的夹击下狼狈逃窜,望风而逃,一下子败退二十多里。齐晋二国追杀一阵,晋文公道:“穷寇莫追,让他去吧!”遂传令鸣金收兵。

楚军战败,往南逃去,一直逃到济水岸边,一个大桥旁边。见晋军并未追上,这才慢慢地停止了脚步,收拾参军,这才发现楚国百万大军除去郑文鳌光带走的二十万大军,已是伤亡过半!

这济水河宽百丈,深不见底,水流湍急,乃是发源于河南,穿越山东而入渤海,与黄河大致平行的一条河流。随着时间的飞逝,黄河多次改道,济水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占,今天,人们对济水知之甚少,几乎被淡忘了。其实,济水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直至今日,它的历史痕迹依存。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阳县,就是最好的明证。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

楚成王悠悠醒来,见众将环绕在自己的四周,一个个浑身是血,丢盔卸甲,狼狈不堪,满面焦急地望着自己。不由得心中凄惨,长叹一声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