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惊天动地

大统领府内,华清风同柳无心密谈了整整一夜。之后不久,东大陆局势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变化。

二月十八日,众多势力关注下的西卫军在柳无心的统帅下,突然撤出帝都从海上登舟北上,并于数十天后在江北登陆,直逼东北三郡。辛尔善仓惶布战,两军对阵于辽海郡与津门郡的交界处。

交战十数天,西卫军屡屡获胜,辛尔善部军心不稳,官兵大多心无战意,常出现临阵倒戈的现象,辛尔善无奈,只得命统兵的侄儿辛志铭退守辽海。自此东西卫军相持在辽海郡互相牵制长达数月,北方局势尽归北卫军和各路义军的掌控之中。

东卫军军力多达四十万之多,几乎是西卫军残部的四倍,但却屡战屡败不得不退守辽海,这是怎么回事呢?后世史学家将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东卫军屈兵而战,军心不稳。东卫军虽然势众,但军源除以前的旧部外,大半来自东北三郡及北方各地溃散下来的民众,这些士兵参军的目的不外是当兵吃粮和驱除鞑虏,而现在与之交战的对手却不是西方侵略者,而是本国正规军,这在士兵们的心中绝对是无法接受的,如何还能尽心应战。而原东卫军旧部本就对当初从江北战场上撤出大有怨念,放着侵略国土的敌人不打,却跑到这个寒冷的地方当缩头乌龟,这对那些热血的将士来说,本就是天大的耻辱,而如今却要与兄弟部队自相残杀,他们如何能够接受,是以在战场上便出现了临阵倒戈的情况,有他们带头,起先一部分举棋不定的官兵也开始跟着反戈,纷纷倒向西卫军一方。东卫军不战自乱,不败才是怪事。

第二,东卫军统兵将领无能。统帅辛志铭是辛尔善的侄儿,他能爬到这个位置完全是依靠辛尔善的关系,本身并无多大的统兵能力,在战斗中完全是瞎指挥。而其手下有才能的将领对这场名不正言不顺的战役极其反感,甚少出力。在这几十万人拼争的大战场上,士兵得不到正确的统一指挥,胜负可想而知。

第三,此时的东卫军军源混杂,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而西卫军残部却是从北江战场上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生存下来的精兵,作战极其骁勇,正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此消彼长下,双方胜负已定。

西卫军渡海北上抗辛一事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各方势力闻讯无不震动。

紧接着,三月二十日皇帝雷风班师回朝,率众迁回帝都,同时将西南各郡拥至昆城护驾的十数万郡卫军悉数派往南川前线增援。守卫南川正感吃力的雷雪和尉迟德得此援军,不啻是久旱逢甘霖,立时将岌岌可危的战局扳回。

而久攻不下的西军此时却到了粮尽的地步,士兵们开始杀马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