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古装武侠)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
因此70年代后期有票房保证影片类型,多是市井风格的喜剧和功夫谐趣剧。“一部功夫谐趣剧是一定的,至于喜剧还真不知选哪一部好。还有这个时候李翰祥的风月片也大行其道,如果拍一部纯爱情片呢?这也可行,不过要选好内容。50年代末香港刚废除一夫多妻制,而且大多女性都以温柔的形象为佳,如果一个另类全新的女生出现,大家会是什么反映?恩,还是要调查一下。”
很快,便是追梦公司的第一次重要会议了。遗憾的是,参加会议的只有江云、沈芸和曼纱,地点依然是娱乐城的一间套房。沈芸很是干脆的问:“阿云,你有什么拍片计划?”
曼纱对此没什么意见,只是饶有兴趣的看着江云。
看着曼纱的眼神,江云不得不低下头。对于拍什么,江云很是感慨了一番:“我是这样想的,今年我们还没有能力开拍那么多影片,虽然我们不乏资金,可是电影人太少,所以暂时只拍三部影片。等我们发展到嘉禾那样的程度,就要规定每年的拍摄计划,每年至少十二部,其中必须有两部是文艺题材,而动作题材同样得占两部,喜剧题材至少为两部,还有四部可以定为警匪题材以及黑帮题材!剩余的名额,可以给新出现的题材,也可以调整一下彼此的数量。”
沈芸听着听着,眼睛一亮:“这样很好,即使现在实施不了,也要制定下去。最起码,现在拍摄也不能只拍一个题材。”
江云不禁愣住了,他倒是没想到沈芸居然如此轻易就同意这样的规定,毕竟这时代还不流行这样明确的年度计划。那个年度制片计划,也是他从好莱坞那学到的。好莱坞每年总是拍许多影片,可是所有的电影公司便仿佛深有默契一样,每年总是让市场上的各种题材奥保持一定的份额。就算是某年史诗片流行,都同样会保持各种题材不至于无人问津的局面。
江云很佩服这种计划,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深度的培养各种人才,挖掘出各种题材的创新度。给观众足够的选择,以及养成观众的理智观影习惯,甚至于对未来港片的跟风现象都或许有一定的好处。不然向后来港片那样,一个拍僵尸片,大家一窝蜂的都拍僵尸片,一部赌片火了,大家都去拍赌片,拍到最后每个题材都没得可拍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