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在前殿等候开朝会,来的倒也迅速,只是禁卫第一旗将军宇文献却是在城外的,赶来觐见至少还要一刻钟。
李清照最近有“隐相”的称呼,乃是东宫帐内第一智囊。而刘夼、叶知秋则是后党的中坚力量。
最后的萧荃则是幼帝西狩之后太后提拔起来的亲族,也算是凉公一脉里唯一还有点能力的青年才俊---当然,这“青年”也要看跟谁比,实际上,“青年”萧荃今年已经四十五了,但跟动辄五六十的朝廷大员比起来,的确还能说是“青年”。他的职位也是最敏感的所在---郎中令,掌管整个大汉禁宫的武装力量。包括内侍中的“武监”。
何谓“武监”?就是习武的太监!
在汉灵帝时,“武监”曾是朝堂内很重要的政治力量!不过本朝的“武监”是幼帝西狩之后东宫命萧荃组建起来,目的是与西宫的女卫抗衡。虽然萧荃是郎中令,但实际上却指挥不动西宫的女卫。而从朝廷法令来说,女卫、武监,甚至郎中令都是禁卫的分支,是宇文献的下属,但宇文献又显然指挥不动这两支队伍。
是不是有点乱?
乱就对了。萧太后掌握朝廷大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个“乱”字!当然,也可以说她是进行了分权,将原本统一的权力分到各个相互同属但又不能互相指挥的人身上,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
(事实上,晚清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的败家老娘们慈禧就是这么干的。慈禧这人,有武则天的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能力。将原本统一的事权给不断细分,相互之间牵制、拉拢,还有打压等等一系列的手段,政治手腕可谓老辣至极。从她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对于本已虚弱不堪的大清帝国来说却是致命的。甲午风云一起,朝廷与北洋之间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导致出现“以李鸿章一人之北洋对抗整个日本”的情形,而最后输了战争的“北洋”却要整个中国为这场惨败买单……之后便是长达一个世纪的沉沦残破---有感而发,随便聊聊。)
这四个人的到来,让宫娥内侍们都长出一口气。四人进入椒房殿之后,大门随即关上,似乎与外界再无关联。
……
椒房殿内,东宫萧太后已经盘起了长发,但没有穿着盛装,只着素色长袍端坐在珠帘之后的软塌上。而软塌侧,一个大约四十多岁的老宫娥正牵着幼帝的手,似乎在跟他低声说着什么,见四人进来,便将幼帝牵到珠帘之后,安静坐好。
李刘叶萧四人见这情况不由一怔,忙上前躬身行礼:“拜见陛下,太后!”
幼帝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为幼帝,他今年已经十岁,严格来说,登基十年的皇帝,应该宣布
(本章未完,请翻页)
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