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大魔头,居然也肯下交。”正说到此处,一名道童进来报道:“天鹰教殷教主派人送礼来给张五师叔!”

张三丰笑道:“岳父送好礼来啦,翠山,你去迎接宾客罢!”张翠山应道:“是!”

这一段看似平常,其实是极其精彩的篇章,有心人读来,真可以回肠荡气、悠然神往。张三丰百岁修为,几可得道成仙,然而却还对弟子情若父子,五徒归来,在一干徒儿当中“首先看见张翠山”随后竟又“一搓眼睛,还道是看错了”。这等微妙的心已直把一个充满爱心的慈样师父写得入微入理。而后流下泪来,更是使人热泪盈眶。尤为精妙的是,张翠山不告而娶,兼而又娶了邪门之女这两件大事,竟被张三丰的几句话轻轻地便“揭了过去”。这一方面固然如宋远桥等人所想的那样,张三丰对张翠山果然厚爱进而爱屋及乌,从而使得对张三丰的情感描写又深了一层。进而另一方面,更深一层次的是张三丰的广阔超然的伟大胸襟、大师胸怀与见识。所谓“正邪”在大师的眼中自有另一番卓然高绝的领会与解释。只可惜他的七个弟子竟然无一人胆真正领会到张三丰这等大师的胸襟与见识的伟大与可贵,还道仅仅只是“爱屋及乌”而已。甚而连不告而娶殷素素,成婚十年的张翠山,他虽然如此做了,但却并没有真正的大胸怀与高见识,只不过“迫于情势、情难自已”罢了,否则,就不会“担了十年心事”。由此一段,作者于不着意间,将一代宗师张三丰的超然胸怀与见识写了出来,果真是平易可亲却又光彩照人。

在张翠山为兄弟之义自刎而死、张无忌身受重伤之际,张三丰自是悲痛万分。书中写道;

张三丰叹了口气,并不回答,脸上老泪纵横,双手抱着无忌,望着张翠山的尸身,说道:“翠山、翠山,你拜我为师,临去时重托于我,可是我连你的亲生爱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岁有什么用?武当派名震天下又有什么用?我还不如死了的好!”

众弟子尽皆大惊,各人从师以来,始终见他逍遥自在,从未听他说过如此消沉哀痛之言。

这真是“大师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样一位修为百年的道家武学的大宗师竟然会为一条小小生命如此哀痛心伤,已是感人至深。

而张三丰进而以武林宗师,古今一人的身份,为救无忌的性命,亲自带着孩子上少林寺去“求艺”而救人,这更是一种凡人所未能及的大胸襟、大壮举,而其因由,却又正是凡人所有的爱徒之情、爱子之心!

张无忌的这个梦,只怕要受到一些人的谴责,一个男子,如何能同时爱上四位女子并想娶她们为妻?---即便是在梦中也是情无可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