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分道扬镳

三日之后,解决粮草问题的皇甫嵩立刻挥军下曲阳,抱着必死之心的张宝正在那里严正以待。

刘政率常山大小官吏径回元氏,他令都尉孙瑾、门下书佐孟昉回城点兵三千,随后奔赴下曲阳,粮草供应则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功曹李延负责。

张懿此时也与众人道别,他也要回京复命。听闻张懿要走,孟昉与杜长更是一口气送出九门城外二十里。

二十里外官道边孤亭。

简陋的木质小亭,台柱上斑驳的鸟兽花纹显示这个小亭已建造多年。小亭旁一条小河蜿蜒而过,似乎想与官道并驾齐驱。可能是依水而建的缘故,小亭檐角甚至有深绿色的青苔,大梁上的红漆已逐渐脱落,露出里面的木质结构,亭子中间坐落着一面四角形的石桌,桌子一角已破,猛一看过去,倒像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只是石桌旁竖立的四只椭圆形的石凳,显示这曾经是一个四面形的石桌。

常山地处边境,无论建筑还是习俗都掺杂着不少胡风,像这样的石桌圆凳,已经有了后世桌椅的雏形。

小亭靠河边的一旁,一颗杨柳倾斜而下,只是细枝上树叶稀落,不少树叶都飘落到河里,树下的河面不时有水花溅出,仔细看去,清澈的河水里竟然有一条条鱼儿在追逐着片片落叶,树上几只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看来这几只定然不是水鸟,没有吃鱼的习惯,不然下方的鱼儿早跑了个精光。

亭中孟昉、张懿、杜长三人各依石桌一角而坐。对于张懿、杜长这些习惯跪坐的人而言,用屁股坐着的姿势,还真有点不太适应。不过孟昉却找到一种久违的熟悉的感觉。

远远看去,古亭、小河、离别之人,映衬着远处的高山,俨然一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只是画中的人儿却没心情去欣赏这令人陶醉的美景。

“贤弟,你们兄弟俩就送到这里吧。再往前走,就要出常山地界了!”张懿笑了笑,说道。

孟昉往九门方向看了看,二十里的距离,早已看不到九门县城的影子,这才点了点头,应承了下来。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贤弟多多保重。”张懿对孟昉拱了拱手,话里有一股隐藏不住的伤感。虽然二人相处时间不长,但是孟昉常语出惊人,见解独特,让张懿起了爱才之心,二人颇有一番相见恨晚的感觉。

“呵呵,正礼兄不必如此伤怀,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使你我兄弟相隔万里,只要心存挂念,也胜过那些整天朝夕相伴却虚以委蛇之人。”孟昉淡淡的笑着。与刘政、皇甫嵩那些官吏不同,张懿外冷内热,待人和气,完全没有架子。他的脾气的确很对孟昉的胃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