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下嫁之后,蔡邕终于也要走了。
京师蔡府!
不少仆人穿梭在各房之间,忙碌着收拾着行囊。
与此同时,书房之中,远远传来一阵阴阳顿挫的古琴之声。
仔细听来,与蔡琰之音相比,此琴声之中隐隐约约中有种沧桑的感觉,那高音地唱之间,更是高上一筹。
姜还是老的辣!躬立一旁的孟昉,心中暗道,人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蔡邕圣经磨难,无论心境与胸怀都是温室中长成的蔡琰所无法比拟的。
由此造就的琴艺自然也有着天壤之别,这便是为何蔡琰之琴华丽有余,而稳重不足的原因。
片刻之余,琴音也终于停了下来。
“景玄,你且过来坐下!”蔡邕双手离开琴弦,对孟昉招了招手,说道。
“诺!”孟昉躬身施了一礼,这才缓缓走了过来,面对着蔡邕坐下下来。
“景玄,但是为人坦诚,机灵聪慧,为师几名弟子之中,你也算是其中佼佼者。为师这次隐居江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你虽然拜师日浅,最放不下的也便是你!”蔡邕望着孟昉,语重心长的说道。
“师尊!徒儿愿跟随师尊左右,侍奉师尊!”闻言,孟昉亦是心情低落,当下拜下。
“呵呵!你有此份孝心足矣!只是男子汉大丈夫当报效朝廷,一展胸中抱负,岂能随为师一般老死山林?”蔡邕摇摇头,满含欣慰的劝道,“景玄,你虽然满腹经纶,但是缺在名气不胜,与元瑜亦是相差甚远!景玄可知汝南二许?”
“汝南二许?敢问师尊,这二许是何许人物?”孟昉在脑海中搜索了一番,还是摇了摇头。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士,孟昉了解的虽然不少,但是不了解的也是很多。蔡邕如此笼统说汝南二许,孟昉又岂能知道!
“汝南大族许家二子,许靖与许劭二人!”
“许靖、许劭?”孟昉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莫非是组织月旦评的许靖兄弟?”
“正是此二人!”
“弟子曾闻言,此二人善臧否人物,好人伦,多所赏识。故而早有拜访之心,只可惜无人引见!”
“你可知元瑜成名于何处?”蔡邕微微而笑,高深莫测的说道。
孟昉愕然的摇了摇头,“莫非……”
蔡邕会意,当下便笑着点了点头,“正是成名于二人的月旦评之中!”
闻言,孟昉心中大动!
许靖、许劭,是汉末最为闻名的评论家,二人所设之月旦评,名扬天下,不少人求一评而不得,如曹*这般英雄,最后也只用了强,才从许劭口中*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传世千年的著名评论。
可以说,月旦评不但成就了大批英才,也成就了许靖、许劭二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