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美都餐室之后,三人都觉得此行的收获颇丰。
走在街头巷尾,周松没有开车而是继续带着两人感受厢港人的生活和历史,这种潜在的东西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开餐馆的,若是连当地的点滴都不了解,美食如何能够让人接受呢?
又是逛了不短的时间之后,周松看了看天色,已经是晚上八点左右了。
“三儿,玲珑姐,有没有听说过厢港的大排档?”
周松笑着说道。
霓虹灯下,两人听到大排档之后眼中都冒出了极度向往的神情。
“怎么可能没有听说过!排挡啊!这个词就是厢港传出去的,好多厢港电影里面都会有排挡的!”
丁玲珑激动的说。
周松会心的笑了笑,没错,厢港的大排档,厢港的另一个美食文化象征,也是厢港市井文化的一种体现。
大排档在华夏大中小城市皆可见,与当地的繁荣发达或者贫穷落后全无关系。有华夏人的地方,自然就有大排档。所谓大排档,多半是聚成堆的小吃摊,一溜排开去。每一个摊点在最显眼的地方竖着火光熊熊的锅灶,旁边的长条桌上,调料,菜肴,一次性碗筷依次摆放,餐桌在搭起的简易塑料棚里,朝向大街,点菜、吃饭一目了然。
大排档,原称“大牌档”,将固定摊位的大号牌照裱装悬挂,因而得名。这种经营方式始于二战后厢港,当时百废待兴,开始有人在街边设置路边摊出售熟食,其中大牌档的面积较一般小贩大,有数张可摺叠的桌椅,摊档是一个巨型包箱,晚上休息时用木板、铁皮捆起,放在路边,所以也可以放纳更多设备,提供跟餐馆相类似的食物。
早年厢港华人集中在中上环、湾仔一带,也就是大牌档的发祥地。
在粤语中,“牌”与“排”同音,有不少人误以为大排档是解作“一大排人食饭”的意思,因而误写成大排档。
大排档在厢港有着悠久历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兴旺,至1970年代,数目减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港府发出固定摊位小贩牌照规管,相比别的路边摊,大排档的牌照是一张大纸,需要装裱起来,挂在当眼位置,因而称为“大牌档”,后传入内地多写作“大排档”。在粤语中,“档”和“摊”都有不固定或流动的意思,即位置或门市建筑物不是固定的商铺。
1972年,厢港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由政府兴建廉价房屋,该计划的后期出现俗称冬菇亭的熟食店铺设计,经营方法与大牌档相似,但店铺不再是一个以木板铁皮包箱,而是固定在指定位置,但在日常口语中,这类店铺也称作“大牌档”。
在1980年代香港进行市区重建时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