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沿着包西铁路北上,经过渭南、延安,榆林和包头的20多个县区。透过车窗,可以看到沿途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昔日沟壑纵横,黄沙滚滚,遮天蔽日、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在华夏帝国政府的治理之下,如今已经被大片的草场,油松、刺槐和各种果树、经济林盖得严严实实。
蓝天碧水、风吹草低。
即使到了夏季的降雨高峰期,地面的径流也是一片清水,泥沙俱下的现象,不复存在。
原先黄土高原产沙区域,因为大量向外移民和迁居城镇或集体农庄,大片的坡耕地、梯田被撂荒或弃种,或者被种上优质牧草、灌木。植被的自然恢复或者人工恢复,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生态。
华夏文明的起源地黄土高原,之所以由富饶变得贫瘠,皆归功于秦汉以来的滥伐滥垦。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组织边防军有组织的大垦荒,将晋北陕北的森林几乎破坏殆尽。隋唐时期以及西夏王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遭到一次浩劫。至明朝一代,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没有了草原和森林的黄土高原,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
列车经过无定河大桥。透过列车的车窗,人们可以看到昔日黄沙滚滚的无定河,如今一河清水缓缓流淌。无定河的两岸许多支流的淤地坝,对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变清功不可没。
生产建设兵团根据流域特点,使用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坡面上修水平梯田,造林、种草、沟道内建大小淤地坝,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各尽其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充分有效地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做到水不出沟泥不下山。
自从帝国三年,帝国黄委会批准在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淤地坝开始,到帝国33年,整个黄土高原完成了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的坝系,建设淤地坝131万余座,淤成坝地550多万亩,涵盖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等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单是华夏帝国陕西省生产建设兵团,在黄土高原修建淤地坝,就多达6万多座。这些淤地坝,用于滞洪、拦泥,淤地、蓄水、建设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减轻黄河泥沙。控制水土流失总面积的二成以上。
淤地坝拦淤后,形成平坦、土壤湿润肥沃、抗旱能力强、作物产量高的人造平原。
汾河流域、渭河流域、无定河流域的很多沟道已形成独立的坝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