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帝国的铁路网 5

系,自成小气候和生态,有常流水沟道坝系组合为生产的坝地、蓄水灌溉的水库、滞洪的坝库工程。

华夏帝国的首相翁济世视察黄土高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代涧中,帝国的官员,以及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

“皆渭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

“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

华夏帝国农业大学在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小流域治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阿尔卑斯山区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瑞士等国以及帝国的东部海岛省,纷纷到南京学习小流域治理经验。波斯王国,奥斯曼土耳其,莫卧尔王朝以及华夏帝国的新西兰省、苏门答腊省,均成立了专门的小流域治理机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列车在一片绿色盎然中,前行至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的榆林。

从崇祯末年开始,这里就是流寇和边军造反的重灾区。华夏帝国政府将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县、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子洲县、清涧县等2区10县的百姓以及边军家属,除了留下20万人组建集体农庄之外,其余人全部迁往西伯利亚、北美大平原等地广人稀的地区。

尽管榆林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和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但是华夏帝国政府还是一如既往的严禁开采,准备把这里变为亦农亦牧地区。

陕西生产建设兵团开进榆林之后,废除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将产量低的耕地全部改为草场、林地或者沙漠植物种植园。在风蚀土地和荒漠沙丘上,定植旱生、沙生、盐生植物,包括豆科、葵科、寥科、柽柳科和杨柳科250多种。

榆林地区北部6县境内345万亩军垦田,有一半以上被改为草场或者灌木林。在榆林北部,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走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到蒙古沙冬青排成的行道绿篱,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

柽柳、老鼠瓜、沙拐枣、甘草等先锋固沙植物,在荒漠带、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化草原的流动沙丘上、或者半流动沙丘、石质地、砾质戈壁、山前沙砾质洪积扇坡地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