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胶州特区的建设(中)

丁正笑着说道,“如果我们把这种精盐与粗盐以同样的价格销售,那么老百姓还会买朝廷的粗盐吗?”

“难怪朝廷的粗盐销售不动,原来根子就在这里。”黄兆虎恍然大悟,“这么说最近市场上热卖的精盐,都是青岛盐厂生产的?”

“黄公公所说不错。”丁政笑道,“不知道孙大人,黄公公,还有登莱的诸位将军,有没有兴趣加入我们的销售团队中来?”

孔有德一拍桌子,“干了,为什么不干?有财不发王八蛋。”

登莱巡抚监军太监黄兆虎尖着嗓子说道,“也算我老黄的一份。”

“如果我老孙不加入,恐怕要惹得天怒人怨了。”孙元化也表示赞同。他的部下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利用登莱巡抚和军队的名义,进行走私,从而解决一部分军饷问题。“难怪华夏军敢向朝廷包税20万两白银,你们是有秘密武器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曹成说道,“既然大家有意与我们合作,那咱们还要签署一份食盐销售合同。”

“没问题。”黄兆虎说道,“这样的合同是多多益善。”

按照中国人的老习惯,生意谈成之后,是要大吃一顿的。丁正也不能免俗。

在青岛大酒店,众人推杯换盏,庆祝双方合作成功。

饭后,众人应丁正的邀请,坐上四轮马车,去参观青岛第一盐场。

胶州湾北岸,方圆二三十里的沿海滩涂,原先是寸草不生的一片荒地。

胶州特区成立后,帝国盐务局将这片荒地开辟为盐场,围造盐田,同时还要管理盐政、产销和缉私护税工作。

青岛第一盐场东面隔着羊毛沟,与第二盐场为邻。

两大以经营海盐为主,经营盐化工和水产养殖。有职工二千人,其中盐田面积30多万亩,养虾池两万多亩。三大生活区。除此之外还有一支从事严正运输稽查的警察部队。

站在在一望无垠的海滩上。

孙元化看着海水被拦截的一方方言池里,碧波荡漾。

远处,盐业工人正在盐田里面劳作,将雪白的海盐铲入独轮车里,然后推向另一个地方。

这完全颠覆了他煮海为盐的概念。“原来盐是可以这么生产的。”

丁正给孙元化解释道,“每隔一段时间,工人会利用潮汐,先把海水引入蒸发池,这是第一步。经过风吹日晒,海水达到一定浓度后,我们的蒸汽抽水机会将这些高浓度的卤水引入结晶池,继续风吹日晒,就会逐渐的析出食盐。这是第二部。这种食盐含有泥沙和杂质,我们通常叫做粗盐,朝廷卖给普通老百姓吃的就是这种盐,剩余的液体被称为母液,是青岛盐化的原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很多化工品。”

阳光很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