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黄海一号铁甲明轮船,是一种仓促上阵的改装军舰。
华夏海军自从成立之后,除了接收明军水师的几十艘小型战船外,还没有一艘像样的大型远洋战舰。
为此,华夏第一造船厂斥巨资从南方购来五艘福船,加装上山毛榉大炮之后,福船就成了风帆战舰。
这里不能不说,福船是中国古代尖底型海船最优秀的代表,没有之一。
福船规模大结构坚固,容量多善于装载,稳定性好抗风力强,吃水深适合远洋。既可以做远洋捕捞渔船和远洋运输货船,装上大炮之后,就可以作为深海优良战舰使用。
三宝太监郑和同学率领庞大的风帆舰队出使西洋,大小战船多达四五十艘。
郑公公乘坐旗舰“宝船”就是一种大福船。最长约147米,宽60米,型深12米,9桅12帆,排水量达1万多吨,平均容纳近千人。可谓是这个时代的庞然大物。
而同时代的西洋舰船,在规模上和性能上,和大福船相比,就是一个渣。
哥伦布环球探险时的船队,区区只有三艘小帆船。其旗舰“圣玛丽娅号”船身不到三十米,满载排水量也只有233吨,只能载重几百吨,全船船队仅有水手120人。
福船作为一种尖底海船,不仅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同时也是明代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海盗头子郑芝龙,充分发挥福船的远航功能,将之改装尾为商战两用船。郑芝龙家族拥有战船400多艘,兄弟,经略海洋,成为称霸西太平洋海域的实际霸主。
福船的功能虽然强大,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依靠风作或者洋流为动力,因此也限制了航运业的发展。
汉中运来的蒸汽机、钢制轮桨、各种钢材,火炮等物资到达胶州湾之后,第一造船厂根据船舶实验室提供的图纸,将风帆战舰驶进船坞进行改造。首先去掉四根高大的桅杆,安装上四台锅炉和两台蒸汽机,在船的两侧吃水线之上,安装上钢制轮桨,装上防护罩,就成了明轮船。
为了保持船身的坚固和抗击打性,工人在船身外面加装了一层薄钢板,用螺栓和船体固定在一起,钢板之间的缝隙用铁水焊接。就成了简易的铁甲舰。
孙元化参观后,在其日记中写道,“黄海一号,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两侧有护板,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船用钢铁包裹,依靠蒸汽机推动,而不依赖风力,此乃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一大创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海一号上采用了多水密横舱壁技术。一个舱室损坏,还有第二舱室和第三舱室。
这一船舶结构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