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索隐按:序传孟尝君第十四,而此传为第十五,盖后人差降之矣。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 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獘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①受业子思之门人。②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③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注①索隐轲音苦何反,又苦贺反。邹,鲁地名。又云“邾”,邾人徙邹故也。 正义轲字子舆,为齐卿。邹,兖州县。 注②索隐王劭以“人”为衍字,则以轲亲受业孔伋之门也。今言“门人”者,乃受业于子思之弟子也。 注③索隐孟子有万章﹑公明高等,盖并轲之门人也。万,姓;章,名。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①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②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③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④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⑤其后不能行之。 注①集解并,蒲浪反。索隐言其大体随代盛衰,观时而说事。 注②索隐桓宽﹑王充并以衍之所言迂怪虚妄,干惑六国之君,因纳其异说,所谓“匹夫而营惑诸侯”者是也。 注③索隐裨音脾。裨海,小海也。九州之外,更有大瀛海,故知此裨是小海也。且将有裨将,裨是小义也。 注④索隐滥□滥觞,是江源之初始,故此文意以滥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