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①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②笃仁,异于髃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③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篃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④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注①集解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索隐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以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谥曰周文公,见国语。 注②索隐邹诞本“孝”作“敬”也。 注③正义韂州即牧野之地,东北去朝歌七十三里。 注④正义括地志云:“兖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筑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髃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①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②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③告于太王﹑王季﹑文王。④史策祝曰:⑤“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⑥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⑦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⑧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⑨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⑩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⑾今我其即命于元龟,⑿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⒀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⒁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⒂周公喜,开钥,乃见书遇吉。⒃周公入贺武王曰: “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⒄兹道能念予一人。”⒅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⒆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注①集解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戚,近也。未可以死近先王也。”郑玄曰:“二公欲就文王庙卜。戚,忧也。未可忧怖我先王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璧以礼神,圭以为贽。”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告谓祝辞。”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史为策书祝(祠)也。”郑玄曰:“策,周公所作,谓简书也。祝者读此简书,以告三王。” 注⑥集解徐广曰:“阻,一作‘淹’。”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大子之责,谓疾不可救也。不可救于天,则当以旦代之。 死生有命,不可请代,圣人□臣子之心以垂世教。”索隐尚书“负”为“丕”,今此为“负”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