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孝陵的保护,在百姓心目中足以看出皇帝的仁慈。这也是缓和目前,朝廷与百姓之间矛盾极好的办法。
过明故宫应天府的陪都,皇帝慨然久之,作《过金陵论》,表示要“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儆惕焉”。
(岁在甲子,冬十一月,朕省方南来,驻跸江宁。将登钟山,酹酒于明太祖之陵。
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
路旁老民,跽而进曰:若为建极殿,若为乾清宫,阶陛级,犹得想见其华构焉。夫明太祖以布衣起淮泗之间,经营大业,顺天应人,奄有区夏。
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
昔人论形势之地,首推燕秦,金陵次之。然金陵虽有长江之险为天堑,而地脉单弱,无所凭依。
六朝偏安,弗克自振。固历数朝之不齐,或亦地势使然也。明自文皇靖难之后,尝以燕京为行在,宣德末年,遂徙而都之。
其时金陵台殿苑囿之观,声名文物之盛,南北并峙,远胜六朝。迨成平既久忽于治安。万历之后,政事渐弛,宦寺朋党,交相构陷。
门户日分而士气流漓,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级没,托名恢复,仅快私仇。
使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良可悲夫!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国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业业,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儆惕焉,则庶几矣!)
离开了孝陵后,返回曹府皇帝洋洋洒洒就写出来在孝陵咏颂的《过金陵论》。
“梁九公,命人此篇给胤礽三人送去。”为帝王者,最主要的就是以史为鉴。太宗皇帝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是睿智如唐太宗,依旧还是没有预料到大唐盛世会在唐玄宗手中落败。
次日在府中皇帝接见官员时,再次嘱托令地方官加意防护明太祖陵。
而后巳时三刻刚过皇帝起驾至江宁教场,观各将军、副都统、总兵等官及内大臣、侍卫等射箭。
八旗子弟若是连骑射都不会了,那么如何能够拱卫大清江山。看了胤礽以及胤褆和胤祉的骑射后,皇帝亲射,十发九中,士民观者数万,踊跃欢呼。
皇帝在初四单独召见了江宁知府于成龙,(小于成龙。)皇帝,在京即闻江宁知府于成龙居官廉洁,所以南巡至江宁,皇帝得到空闲便嘉奖于成龙廉洁,亲书手卷赐之。
于成龙祖籍辽东,原为汉军镶红旗人,后“抬旗”为镶黄旗。其父于得水原任阿达哈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