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几经观察推敲而后确定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准确地把握描写对象的具 体特征,以至细微的变化,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五四”散文的百花园中,朱先 生的散文独具一格,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 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 集·小品文的危机》),为现代散文美学作出了贡献。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朱自清陷 入了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终于从彷徨战斗的“十字街头”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 “象牙之塔”。散文创作也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 忆。此时的创作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他说: “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 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在1936年 出版的散文集《你我》中有回忆儿时婚姻的《择偶记》,有悼念前妻的《给亡妇》,有记叙 过去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水豆腐”,与S君月夜游西湖,跟天真的孩子在一起的冬 天,还有记叙以往生活琐事的《看花》、《南京》、《潭柘寺 戒坛寺》以及收在《背影》 集中的《儿女》、《怀魏握青君》等,内容侧重写儿女情长,友朋之谊,这些散文虽然写的 是个人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但因为朱自清用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时光,所以写得 情意绵绵,回肠荡气。他在《〈忆〉跋》一文中说:“飞去的梦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 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心里。”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 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 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的梦中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美 丽的花瓣,从而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 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 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通过追忆往事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 寂寞荒芜的心。他痛感美的失落和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那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 甜蜜、温馨和宝贵。在朱自清的“爱”之国和“梦”之国中,可以看到儒家“中和主义”思 想的深
(本章未完,请翻页)
5-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