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描写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 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 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更是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极为成功。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 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 “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 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 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千家小品,中间两段文字,描写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 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 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 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 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 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 拖着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描绘 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 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 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在《白水漈》中,朱自清突出描 写白水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子”,而这影 子像“袅袅的”“软弧”,像“橡皮带儿”被“微风的纤手”和“不可知的巧手”争夺着。 通过“影子”的轻,“软弧”和“橡皮带儿”的软,精密地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风中的 形态,让读者感到它的细和薄。朱自清认为散文写作应写实,作家必须深入观察,努力创 新。他说,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正如显微镜一样, 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山野掇拾》)。他还说:“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的殊 异,变化无穷,我们要多方面了解,多方面感受,多方面的参加,才有趣可言。”(《海阔 天空与古今中外》)因此,他对所写的景物都经过认真的观察和体验,他对《荷塘月色》中 提到的月夜蝉声

(本章未完,请翻页)

4-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