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舷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 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 自卑以升高。”(《文讯》1948年9月9卷3期)

三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岸然道貌的假面 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 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 号… 。”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 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 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牲征。也正如朱先生自己在《〈背影〉序》中说的: “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 的力便行。”

“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朱自清提 出这一美学命题,既是时代的赐予,又有历史、现实的背景,更是根植于他的审美经验和理 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散文的标榜与实施的是以“文以载道”为本位的散 文观念。所谓“道”,是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伦理与道德观念,“文以载 道”强调儒家思想的独尊、理性的至上。用理性制约着、束缚着、扼杀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 精神个体,尽管古代散文中不乏抒情小品,但它们是在被扭曲、被压抑的情况下出现的。至 于公开提出“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则被视为离经叛道。“载道”的桎梏使散文简化为 “八股文”的模式。因此,否定“文以载道”的观念,建立以作家个性为本位的散文观念, 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必然,更是新文化之初散文革命的必然。朱自清在总结 “五四”文化革命时说:“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西洋的影响,除了解放文体,以白话代替古文 之外,所争取的就是文学的意念,也就是文学的地位。他们要打倒那‘道’,让文学独立起 来,所以对‘文以载道’说加以无情的打击。”(《论严肃》)“文学独立”以后,新颖的 散文,解放了作者的个性,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文体意识,使其具有了“意在表现自 己”的体制特征和审美价值。毫无疑问,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散文美学原则的提出,是 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是对现代散文美学的积极贡献。从此在现代散文史上建立了以

(本章未完,请翻页)

8-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