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回来的探子带回的消息跟之前差不多,李沫在南山除了朝廷赏赐的田地、庄园和铺子,自己还和官府合作购买了一座矿山,家底颇为殷实,并且,李沫在南山口碑甚好,老百姓都说他为人谦和,好做善事,当地有不少人都得他的恩惠。
这么些年,跟李沫来往的人实在很多,各地口音的都有,却打听不出什么实质的东西,本来他就是做生意,南来北往的认识了许多人也不足为奇,而他和官府上的交道更是打得不少,但若说他有什么异动,探子们确实没有查出个所以然。
“冯芸湘呢?”李洵问道。
冯芸湘刚入宫时,她便派人去查过,此次查回来的结果跟当时差不多,除了允王这条线能将二人连起来,再找不到其它的线索,这几年因为冯芸湘入宫的关系,家里早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高门大院,门禁比知县衙门还要森严,在当地已是新贵了。
这就奇了,李洵陷入了沉思。李沫进宫以来,步步为营,动作极快,显然他的布置不是从回宫后才开始,如此说来,他联络朝廷,收买心腹已经很有些年头了,京城没有收到风声也就罢了,怎么自己派了人三番两次地去查,也查不出个所以然。
“只有一件事有些奇怪,”探子又开了口:“那年安澍、淮裕两省闹灾,淮裕生民变,庶子花了好大笔的银子,说是帮助灾民,但是……”
“怎样?”李洵问道,她想起当时李洛暗访曾告诉过她的话,那时她遇见的那伙灾民,看似因饥荒造反,实则像是有人幕后组织,是专门来添乱,想引起当地百姓不满继而煽动造反的。
“庶子的银两若是捐给官府,那官府当登记入册,可奴才并未找到这笔款子的记录。”探子说道:“奴才以为他是自行救济,回京时途径淮裕,奴才还特意在当地打听了一下,有人告诉奴才当时淮裕的有钱人自身难保,能做善事施粥的本来就很少,也未听说过外面有善人过来,倒是听说过有人拿着大笔银子在当地招募灾民,说让他们跟着找官府要粮,凡是去的人都管饭还给银子,当时许多人都冲着粮食去了,结果他们也未找官府,而是四处生事,散播谣言,遇见衣着光鲜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后来官府派兵镇压,领头的人早早就不见了,后面这些灾民才慢慢散去。”
当年有人组织灾民闹事,这幕后的主使竟然是庶子。李洵自嘲地笑笑,给探子赏了几锭银子,便让他先退下了。对于庶子的情况,李洵仍是一无所知,五十万大军已经派出去了,她心里没底,一旦庶子举兵,自己到底有没有招架之力。
“派去盯冯芸湘的人有回话没?”李洵问向采新。
“冯芸湘恐怕清楚我们知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