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五味子

气温,味酸,阴中阳。酸而微苦,味浓气轻,阴中微阳。无毒。

入手太阴经,入足少阴经。

《象》云:大益五脏。

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益气强阴益精,养五脏,除热。

《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 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为肾气丸,述类象形也。

孙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故入手太阴、足少阴也。

甘遂

气大寒,味苦、甘。甘,纯阳。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坚消积,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衍义》云: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大戟

气大寒,味苦、甘,阴中微阳。有小毒。

《本草》云: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疼,发汗,利大小肠。此泽漆根也。

《液》云: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反甘草。与芫花、黄药子等分,水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伤风、伤寒,葱白汤下;伤食,陈皮汤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别有条,海藏,十枣汤同用。

《珍》云:泻肺,损真气。

荛花

气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疗痰饮咳嗽。

《衍义》云:仲景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

(本章未完,请翻页)

4-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