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经。

《象》云: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如恶寒腹痛,加肉桂一钱,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钱半,水二盏,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经之药,收阴气,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阳而收阴气,泄邪气,扶阴。

与生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肺燥气热。酸收甘缓,下利必用之药。

《珍》云: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

《衍义》云: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者,山中者佳,花叶多则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

东垣云:但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论中多以涩为收,今《本经》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东垣云: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药,所当知之。又问:有缓中一句,何谓缓中?东垣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又问当用何药以治之?东垣云:当用四物汤,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入手、足太阴经。大抵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降之体,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后人用赤泻白补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补,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肾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也。

《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没药、乌药、雷丸为之使。

《本草》又云: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液》云: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除。补津液停湿之剂。

熟地黄

气寒,味苦,阴中之阳。甘,微苦,味浓气薄,阴中阳也。无毒。

入手足少阴《象》云:酒洒,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者须用之。善黑须发。忌萝卜。

《珍》云:若治外、治上,酒制。

《心》云:生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寒而消肾。

《本草》云: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

(本章未完,请翻页)

9-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