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回 迷茫时却遇贤人来

第四百二十五回迷茫时却遇贤人来这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因其贤孝,孔子素来对他十分敬重。

见他问起,孔子答道:“徒儿有所不知,为师之所以叹气,是因为为师有一点地方还做得不是很好。为时经常说徳之所至之地,不避蛮夷,可是为师过秦国而不入,可见为师对秦国还是有一些成见的。成见是妨碍认知的最大障碍。也是一个道德高尚心胸宽广之人所不应有的品质,故此,为师认为为师在个人修为方面还是没有到家啊!”

闵子骞听罢,端荣说道:“老师长称‘吾日三省吾身’,弟子不如。老师不到秦国,不是老师之过。乃是那秦国实乃蛮荒之极,其民风及风俗不易道德之存在,只适于战争之酝酿。连那些小小的孩子都懂得排兵布阵,何况大人乎?因此,秦国之野蛮嗜血,是在骨子里的。是在孩提时代养成的,而且是世世代代流传的。这种地方,不去也罢!纵使去了,还不是和老师所到的那些诸侯一样••••••”他想说,把老师赶出去,考虑了一下,又觉得不妥,便把后半句咽了回去。

孔子乃是智慧超群之人,自是知道他的意思,接口说道:“我数次被中原各国拒绝,何必避讳?说到这里,这中原诸国,虽各个自称文明之邦,又哪里比那秦国强多少了?还不是打着道德的幌子干那抢人国土,掠人妻女的勾当?便是这鲁国,虽然封我为相,又哪里真正地想要以德治国、为人民的福祉行事了?还不是想借重我的名气为他的统治谋一些好处?我的建议一件也不被采纳,我的所思所想不能惠及百姓,我做这个相国,还有什么意思?”说到此地,忍不住黯然神伤。

闵子骞见到老师伤心,深深同情老师的处境,遂陪着小心说道:“弟子听说那秦国的现任国君秦惠公倒是个温柔慈和、深爱百姓之人。弟子在想,仁与德,乃是产生于爱,而爱又是由心而生,惟其爱民,才能真正地实行德政。这种德行似乎和所受教育无关。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心中无爱,也一样不会有德。那些大字不识一筐,行为粗莽之人,若是心存善良,也一样可以做出道德高尚之事来。因此,弟子认为,仁与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中原君王,多好美言,且言多于行,自我标榜,说得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