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回到了原来的班级

草园所说的话:“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句话情有独钟,以至于许多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记得深切。

“Ade”,先生心里所藏的感情是多么的厚重呵!也正是在那时候,我还看了一些针对鲁迅先生的文字的言论,发出这些言论的人,其中就有写《再别康桥》的徐志摩。至于怎么说的,因这里不涉及讨论,便打消了。我只是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字,只要是自己真心想表达的,并且对人有益的,都无可厚非。晦涩也好,简单也罢,诚如陶渊明在《饮酒》(好像是饮酒系列的第六首)中所写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很多东西,且不说争,即便是多次谈及,也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

在我所看的书中,若和上小学所说的所谓“启蒙”一样,便是《人生点滴卷》了,或许是受到了其中一篇名为《莫问芳名》的文章的影响,对于别人的名字,我几乎很少刻意去记。后来接触了一句名言(估计的确是受了那篇文章的影响,我不记得这个名人是谁了),说是:“记住别人的名字,并能很轻易的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有效且巧妙的赞美”。不过关于鲁迅先生的简介,不仅是我,老大也是记得很深的,比如:“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品《彷惶》《华盖集》《而已集》《野草》《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呐喊》”……以上那些,我并不需查阅,便能像顺口溜似的说出来,老大在这方面更甚,我前面只提到了八种,而她至少能顺口说出十种以上。语文考试,先前涉及的名人的简介的题目并不多,后来老师要求我们都记下来,于是我和老大便相互背诵着,很快的,几乎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作者的相关情况都能熟记于心。另外,我和她都喜欢做一些笔记,也会在各种书籍上摘抄一些我们觉得有意义的词句。前面提到的《再别康桥》,似乎是高一才学的内容,我后来去另外一所学校上高中,老师在讲解这首现代诗的时候说是很好记,刚领诵一遍,然后便问我们有没有记下的,还说记得不深没有关系,可以试试。我当时就举手了,并且很有感情很是流畅的将其诵读完。就因为这个,语文老师不论是课堂上还是私下里,对我都比较看重(殊不知,我早在初一的时候就已经记下了呢)。

老大有一本笔记,那本笔记我全部抄录过来了,并且先于她将里面的诗词、名句以及一些比较与意义的句子或者段落都背诵完毕。对于这点,老大笑到:“真是勤能补拙啊!看来我这个老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