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世人因疑而启请于佛也,有六义:一断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义故;四不退转;五为使众生开幽闷,生喜心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此赞叹佛于无言中显露般若妙用之机为希有也,有四义:一时;二处;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护念」佛对大菩萨,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无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简称也,言自利利他,菩萨有四:一初发心菩萨;二修行菩萨;三不退转菩萨;四一生补处菩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无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觉也。佛对菩萨为无上,对罗汉为正等,对众生为正觉。
「发菩提心」有五:一发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贤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出到菩提,指等觉位;五无上菩提,指妙觉位。发菩提心如破竹之初节,以下皆破,故初发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此心是发心前之心也,有四义: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而发此心前,有四种因缘:一见闻佛法功德胜利;二闻菩萨六度诸行藏教;三末法时,见佛法衰微,可感诸苦;四末劫时,悯众生痴恶,而欲发心救度也。
「摩诃萨」大也,多也,胜也。
「有色」欲界及色界天。「无色」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有想」识无边处天。「无想」无所有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众生,此九种为摄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萨以至地狱道,皆称众生。
「涅槃」了生死入清净海也,有四种:一自性涅盘,凡圣同有;二有余依涅盘,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盘,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死,苦无依故,此三种根本不彻底,仍为有余;四无住处涅盘,悲智双运,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断灭涅盘,乃真无住处,此为无余涅盘,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盘。
「灭度」救度之,登涅盘彼岸也。
「不住」毫无执著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也。
「色声香味触法」此外六尘也,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也,根尘相对而六识起,所谓眼识耳识等,合之为十八界也。不独此六尘不住,凡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盘等八十一科,一切均无所住也。
「福德性」此言无相之福德性也,以无相之清净心为福德性也。
「身相」有形相之报身也,报身有生灭,终必坏灭,惟有法身永无生灭,圣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别。
「凡所有相」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诸法
(本章未完,请翻页)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