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都是古董,这台生了锈的点菜机打过了数以万计的点菜卡,如今或许还在运作着。老板或是店员一定是怀旧又迷信的人,可周松想但凡迷信的人,多少都带有点怀旧情怀。
二楼有周松最喜欢的一个转角,也就是从楼下望去招牌边的位置。桌面是一款简单的板,可丝毫不觉简陋,窗外的榕树散发着老旧的气息,秋意正浓时。
墙边堆着成箱的可乐,只有在厢港还能随处看见的玻璃樽,是整个薄荷绿为基调的房间里唯一一抹亮色,仿佛那些可乐也产于50年代,原封不动在这个墙角默默站了大半个世纪。
开放式厨房的一角,烤箱正在工作,周松三人想那里面正是他们点的焗猪扒饭。地上的马赛克砖和花样让他们想起了魔都老公房的厨房间和洗手间,依稀有童年的影子。
纵使这对橱窗里的招财猫,也是上个世纪的造型和风格,那个时代的猫脸都被人物化了,明显是手绘的,因为眼睛的大小都有区别。怀念那个手工制造的时代,每一件产品都独一无二,数量稀少,来之不易,乃至世代相传,破损之后人们想到的不是丢弃,而是修补。周松突然无厘头的想到现在惊人的离婚率和物质过剩消费时代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感情如果破裂,已无人再愿意修补。
但是周松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
下了楼,来到刚才那个记载历史的角落,墙上贴满老照片、剪报以及海报。现在的人往往喜欢观察当时人的穿着与姿态,那个时代的人们少了我们特有的高傲与自信,多了华夏传统里的顺从与踏实。早年厢港新移民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正是如此养成了他们拼了命吃苦耐劳的性格,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造成了港人事不关己的冷漠。
很多电影电视都在这里取景,周松三人决定在这里拍摄一些照片,以此作为新店开张的记录和学习,当老板娘听到三人要上楼拍照,就很大声对楼上的伙计喊:“有三位客人要上来影像!”起先三人还很奇怪,拍照而已有什么好通知的,但当他们知道今天二楼全部包场散客不能上去后,就非常感激她的贴心。
转了一圈,周松三人终于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丁玲珑的脸上带着一丝迷离,周松突然发现其实玲珑姐真的有有一种港味,就是此刻静静的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渐渐阴凉的秋和街景,仿佛她的气质也和厢港冥冥中有一股牵连。
叫玲珑姐来果然是没错的。
刚坐下没多久,三人的菜就到了。
开胃猪扒,三人相视一眼,脸上浮现出了认真的颜色,面对这份代表老厢港的味道,三人慢慢的动起了餐具。
若要问好吃吗?周松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