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则乐和柔也。 注⒂正义性本静寂,无此六事。六事之生,由应感见而动,故云非性。 注⒃集解郑玄曰:“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 注⒄正义六事随见而动,非关本性,圣人在上,制正礼以防之,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 注⒅正义胡孟反。 注⒆集解郑玄曰:“极,至也。”正义四事,防慎所感之由也。用礼教导其志,用(世)乐谐和其声,用法律齐其行,用刑辟防其凶,民不复流僻,徒感防之,使同其一(敬),不为非也。极,至也。 注[二0]集解郑玄曰:“此其所谓至也。”正义上四事功成,民同其心,俱不邪僻,故治道出也。民心所触,有前六者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①情动于中,故形于声,②声成文谓之音。③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④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⑤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⑥声音之道,与正通矣。⑦宫为君,⑧商为臣,⑨角为民,⑩征为事,⑾羽为物。⑿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⒁商乱则搥,其臣坏;⒂角乱则忧,其民怨; ⒃征乱则哀,其事勤;⒄羽乱则危,其财匮。⒅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⒆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二0]郑韂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闲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注①正义此乐本章第二段,明乐感人心也。人心即君人心也。乐音善恶由君上心之所好,故云生于人心者也。 注②正义情,君之情也。中犹心也。心既感物而动,故形见于声也。 注③正义谓之音,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并谓之音也注④正义乐音洛。言平理之世,其乐音安静而欢乐也。正政同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烦’。”正义乱世之音,民心怨怒,乐声亦怨,由其正乖僻故。 注⑥正义思音四。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亡国之时,民之心哀思,其乐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正义正和则声音安乐,正乖则声音怨怒,是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注⑧集解王肃曰:“居中总四方。”索隐居中总四方,宫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重而尊,故为君。正义宫属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 注⑨集解王肃曰:“秋义断。”索隐商是金,金为决断,臣事也。弦用七十二丝,次宫,如臣次君也。 注⑩集解王肃曰:“春物并生,各以区别,民之象也。”索隐弦用六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比君为劣,比物为优,故云清浊中,人之象也。正义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 注⑾集解王肃曰:“夏物盛,故事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3-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