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正乐以应之。此段自有二重:自“凡音”至“反人道”为一重,却应第二段乐感人心也;又自“人(心)生而静”至“王道备矣”为一重,却应第一段人心感乐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伦犹类也。理,分也。”正义音初生自君心,形而成乐,乐成则能通于百姓,使各尽其类分,故曰通伦理者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宫商之变。八音并作,克谐,曰乐。” 注④正义声为音本,若欲知音,常须审定其声,然后音可知。 注⑤正义音为乐本,前审定其音,然后可知乐也。 注⑥正义乐为政本,前审定其乐,然后政可知也。 注⑦正义前审定其本,后识其末,则为治之道乃可备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几,近也。”正义礼谓治国之礼,包万事。万事备具,始是礼极。今知乐者但正君、臣、民、事、物五者之情,于礼未极,故云几于礼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 正义若听乐而知礼,则是礼乐皆得;二者备具,则是有德之君也。又言有德之人是能得礼乐之情,故云德者得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隆犹盛也。极犹穷也。”正义大乐之盛,本在移风易俗,非穷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故论语“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 注⑾正义食音嗣。食享谓宗庙祭也。大礼之盛,本在安上治民,非崇玉帛至味,故云非极味也。故论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是也。 注⑿集解郑玄曰:“清庙谓作乐歌清庙。”王肃曰:“于清庙中所鼓之瑟。” 注⒀集解郑玄曰:“越,瑟底孔,画疏之使声迟。” 注⒁集解郑玄曰:“遗犹余也。”王肃曰:“未尽音之极。”正义倡音唱。 一唱谓一人始唱歌,三叹谓三人赞叹也。乐歌此先王之道,不极音声,故但以熟弦广孔,少唱寡和。此音有德,传于无穷,是有余音不巳。一云所重在德,本不在音,是有遗余音,念之不忘也。 注⒂正义大享即食享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不尚重味,故食言大也。此言礼盛不(作)至味之事。 注⒃正义祫祭之礼,则列玄尊在上,五齐在下也。 注⒄正义凡俎有肴生腊,(是俎)腥鱼者,生鱼也,俎虽有三牲而兼载生鱼也。 注⒅正义和,胡卧反。大羹,肉汁也。祫祭有肉汁为羹,无盐菜之芼和也。 注⒆正义遗亦余也。此(者)质素之食。礼,人主诚设之道不极滋味,故尚明水而腥鱼。此礼可重,流芳竹帛,传之无已,有余味。一云礼本在德,不在甘味,故用水鱼而遗味也。 注[二0]集解郑玄曰:“教之使知好恶。”正义好,火到反。恶,一故反。平,均也。言先
(本章未完,请翻页)
5-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