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高中不过是到县城读书,而考上了中专,却可以到省城读书;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未来的生活像在动人心弦处戈然而止的连续剧,勾引起杨书福欲知后事如何,想听下回分解的好奇和渴望,抵消了不少因未能金榜提名而生的遗恨。
杨书福虽早在电视、电影、杂志上欣赏过城市的风采,可终究未曾身临其境,到了城里,不免如刘姥姥般大惊小怪。
在广大人民群众眼里,中专是没什么地位的,在大家眼里,中专是盛产蓝领工人的地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让自己的子女进中专,就象男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将就地娶一个自己认为不甚理想的女人,或者女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将就地嫁一个自己认为不甚理想的男人一样。他们的眼里只有高考、大学,媒体当然只有跟着大众走,饭碗才捧得牢,生意才能兴旺,报刊的销量和电视的收视率才会节节攀升,自然也就鲜有关于中专的报道。只偶尔几个出类拔萃的中专人,叱咤风云,引人惊奇。
杨书福所在的学校,在全省中专学校中,称得上著名学府,当得起龙头老大,其他学校有的奖状它全有,其他学校没有过的头衔它也有,深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宠爱。
书福是以高分考入学校的,进来后才知道,除了五区八县的学子,其余的学生全是低分录取,愤慨之余也不免心生得意,心里每以此暗暗傲视同学,甚至傲视同样以高分考进中专,而身在二流学校的初中同学,虽自知实乃五十步笑百步,然人性虚荣,顽固难改更胜戒毒,也无可如何,全当聊以自慰。
学校要到第二年才开始教授专业课,第一年学的全是文化课。除高中外,一切学校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比“我爱你”那三个字还要家喻户晓,从这句话以及学生平时读书谈话和考试时的表现来看,现在的学生是懂得以勤俭节约朴素为荣的,报纸上说什么当代学生穷奢极侈爱攀比,全是捕风捉影之谈。
书福虽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无奈考试不像吃自助餐,考得越多赚得越多——书福的学校到他进校两年后才开始有奖学金,奖励学生天天向上,既然得高分不能赢得奖学金,考多了还真是浪费,反正考足六十分就能安然无恙地毕业,又何必寒窗苦读呢?再说文化课读得再好以后也用不着,真想出人头地,只要把专业学得登峰造极就行了,其它的就不用太费劲了。
大家为分数已经苦得够久了,因此有了六十分的底线,绝大多数人都松懈了下来,忙着打电子游戏,看武侠言情小说,上网谈恋爱。
照例学校里的学生可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什么课都不敢翘
(本章未完,请翻页)
1-1-2/3